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_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版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秋声赋》中“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中的“胡为”怎么翻译?

2.秋声赋翻译及赏析注释

3.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4.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5.文言文翻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落。”

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_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版

《秋声赋》中“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中的“胡为”怎么翻译?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注释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在中国古典诗文中,从宋玉《九辩》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凄音之后,经历代骚人墨客的渲染,悲秋便成为一个传统的主题。但他们写秋气者多,写秋声者少,而以秋声命题作赋者更不多见。仅以此而论,也足以见出欧阳修这篇《秋声赋》的创新精神。

        文章的第一段,先交代作者初闻秋声的时间和感受,次写秋声的情状和童子循声求源的回答。当作者灯下夜读时,万籁俱寂,忽听有声自西南而来,打破了夜间沉寂,搅动了他专心夜读的思绪,不觉砰然心动,故“悚然而听之”。然后又以“异哉”的惊叹总括出秋声的奇特,接着进入对秋声的具体描绘。初起时它象淅淅沥沥的细雨和萧飒的凉风,,继而声响猛然增强,象是洪流奔腾,波涛澎湃,狂风突起,撞击到物体上,则发出宏音巨响,有如金铁皆鸣,又好象是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千军万马急速前行之声。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秋声从远而近,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巧妙地以风雨声、波涛声、金属声、行军声等一连串比喻描绘出秋声的特征,使抽象而不可见的秋声变为具体可感,同时点带出作者闻声而惊、释卷而听的神态,写得有声有色,使人有身历其境之感。作者之于秋声,虽以联珠妙喻写出它的种种声势,但只是室内闻声而喻,既不曾见得,也不知其为何声,故而命童子出户而视,然后通过童子的回答,点明此夜此时星汉灿烂,人声已绝,唯有那树间枝头在秋风中发出奇怪的声响。“声在树间”四字不仅交代出秋声作响的处所和原因,而且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使秋声进一步具象化。同时,在这一段里,夜读与闻声、四无人声与声在树间,又是运用动静对比手法,于无声处听有声,有力地突出了秋声的音响效果。从结构上说,命童子出户视之一段有承转过渡的作用,导引出下文的议论。

        第二段紧承上文,先论述秋声的物性及其本质特征。在第一段中,作者只写声而不言秋声,及至写到这里,文势蓄足,才挑明说“此秋声也”,然后顺理成章,放开笔墨,从秋之为状深入探讨秋声的物性。所说秋色,秋容、秋意都是秋的季候特征,也都与秋声有着内在的联系。烟霏云敛的惨淡之色、天高日晶的清明之容、砭人肌骨的凛冽之气、山川寂寥的萧条之意构成了清秋肃寒凄冷的景色。发生在这季候中的秋声也必然是“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在秋气的余烈之中,争茂竟荣的绿缛丰草为之枯黄,悦目赏心的葱茏佳木为之叶落,一片摧败零落景象。为进一步说透秋声的物候本质,作者又从哲学上阐述秋的属性。按照传统说法,秋在六官之中与秋官司寇相配,故谓之刑官;以阴阳而论,则属阴;以五行而论,则为金;以五音而论,则为商;以十二律而论,秋七月则为夷则。总而言之,秋“以肃杀为心”。这些议论,乃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解释秋象的传统说法,作者的目的在于以这种自然哲学阐述万物“过盛而当杀”的盛衰之理,从而导引出关于人生的哲理。在他看来,草木为无情之物,尚且不免飘零凋落,人为万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在纷忧劳苦之中,“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力穷智拙,形容消损,伤害精神,必然加速人的衰老,“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容颜红润的黑发少年变为形容枯槁的白发老翁。经过哲学的思考,对人生有了彻悟,于是以反问的语气说:“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既无金石之质,寿非永固,自然不能和草木一样春来争荣。人的衰老是自身忧劳,自为残害的结果,草木的盛衰荣枯也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洞达此理,也就不必怨恨秋声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写童子莫对,自顾垂头睡去,对作者的深思宏议全然不加理会,只有那四壁的秋虫之声象似应和着他的叹息之声。这样便使全文以声起,以声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谋篇技巧是很圆熟精到的。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五十三岁了。宦海沉浮,几经贬谪,加上想有所作为又怕徒滋纷扰的心理,便使他滋生了消极情绪。文中所写的“百忧”以下十句正是这种情绪的自然流露,反映出一个久历人生刼难的士大夫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沉感慨。作者所要追求的,绝不是秋声的闻知,而是企求从哲学的高度去认知秋声的物性本质,从大自然盛衰律动的揭示中进行人生的深刻反思,归结出清心寡欲,去忧消愁,知足保和的人生真谛。这一思想意图虽然写得很隐晦,但却是本文真正的立意所在,所以贯穿于全文的乃是凄凉的生命情调和苦闷伤感的情绪。在艺术上,作者仍采用赋体主客问答的传统形式,并间用骈语、韵语,但已打破六朝以来律赋的拘束,而趋向于散文化,在铿锵和谐、抑扬顿挫的音律中显现出自由活泼的风格。尤其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力铺陈,巧言切状,辞情并茂,简洁鲜明地描摹出秋天景物的特点,生动真切地写出秋声的种种情状,使萧瑟的秋景、凄切的秋声与作者人生的喟叹组合成一种凄清肃重的意境。而他在传统哲学思考中所展示出的理性精神,又给这种意境抹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它的以哲学眼光审视自然,观照人生的审美意向,留给后人的是回味不尽的哲理的启迪。

秋声赋翻译及赏析

        本文整理了《秋声赋》翻译及赏析注释,欢迎阅读。

       

《秋声赋》译文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秋声赋》赏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虽仕途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秋在古代也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终止。作者的心情也因为屡次遭贬而郁闷,但他也借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自我超脱的愿望。

        这篇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作为基本结构框架,精心布局,文势一气贯串而又曲折变化,作者从凄切悲凉的秋声起笔,为下文铺写“有声之秋”蓄势;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因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戕残,由自然界转到社会人生,这是“无声之秋”;最后归结出全篇主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秋声赋》注释

        欧阳子:作者自称。

        方:正在。

        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淅沥,形容轻微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等。以,表并列,而。萧飒,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枚,形似竹筷,衔于口中,两端有带,系于脖上。

        明河:天河。

        秋之为状:秋天所表现出来的意气容貌。状,情状,指下文所说的“其色”、“其容”、“其气”、“其意”。

        惨淡:黯然无色。

        烟霏:烟气浓重。霏,散扬。

        云敛:云雾密聚。敛,收,聚。

        日晶:日光明亮。晶,亮。

        栗冽:寒冷。

        砭(biān):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用为刺的意思。

        绿缛:碧绿繁茂。

        一气: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一气”运行的结果。

        余烈:余威。

        刑官:执掌刑狱的官。《周礼》把官职与天、地、春、夏、秋、冬相配,称为六官。秋天肃杀万物,所以司寇为秋官,执掌刑法,称刑官。

        有时:有固定时限。

        渥:红润的脸色。

        黟(yī):黑。

        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秋声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声赋翻译如下:

        欧阳先生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只听见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音,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大概是那秋天的样子,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呼号发生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能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消耗他的精气。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秋声赋赏析如下:

        《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作者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秋声赋》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例,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注释

        1、欧阳子:作者自称。

        2、方:正在。

        3、悚(sǒng)然:惊惧的样子。

        4、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

        5、惨淡:黯然无色。

        6、烟霏:烟气浓重。霏,飞散。

        7、栗冽:寒冷。

        8、渥:红润的脸色。

        9、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

        10、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

       

《秋声赋》创作背景

        此赋写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当时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晚年虽仕途已入顺境,身居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其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作者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秋声赋》作者介绍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还作者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其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文言文翻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落。”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解析:

        原 文

        秋 声 赋

        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 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赏析

        欧阳修的《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其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内心十分痛苦。《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 *** 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秋风未起之时,绿草浓密茂盛,美好的树木青葱而令人爱怜;花草一旦被秋风掠过,就要改变颜色;树木遇到秋风,树叶就要掉落。

       人是动物的一种,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有无限的烦扰刺激他的心思,有无限的事物劳累他的形体,费心劳神,就必定会损伤他的精力。

       好了,今天关于“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秋声赋原文及翻译注音”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