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
非常感谢大家对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南园诗第一句丶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2.《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诗鉴赏
3.南园(其五)唐诗原文及赏析
南园诗第一句丶第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答:《南园十三首·其五》诗第一句丶第四句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 带武器,去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诗鉴赏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后在故园家居时拉杂书写的组诗,或写景,或咏怀,漫无次序,也没有统一构思,连格式也不一致。本篇为第五首,系咏志抒怀之作。
诗只有短短四句,但上下二句各提出一个问题,以自己心中的设问引发读者的思索,大大加深了诗中的意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前二句是正面设问,意谓作为一个男子汉,难道不应当投笔从戎,实现匡济天下的雄心吗?“何不”,为什么不,似问实答,强调肯定的立意。“吴钩”,弯刀,《梦溪笔谈》 载:“吴钩,刀名也,刃弯。” “带吴钩”,佩带刀剑,代指入幕从军。“五十州”,指当时唐朝中央 *** 无法控制的藩镇割据之地,据《资治通鉴》,元和六年,李绛曰:“今法令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以 “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从军的志向,实有为国分忧的胸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后二句是反面设问,意谓倘使不去从军,单靠文才怎么能够建功立业?“凌烟阁”,悬挂功臣图像的楼阁,《大唐新语》 载:“贞观十七年,太宗图画太原倡义及秦府功臣赵公、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此后,人们遂将图像入凌烟阁作为建功立业的代称。“若个”,哪一个,也是似问实答,不过强调的是否定的立意。“万户侯”,汉代爵位名。“若个书生万户侯”,意谓立功封侯者中根本就没有一个书生。此句暗用一个典故,是说建功封侯不能仅凭自身才干,也要有机缘才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载,汉文帝见到李广的勇武,曾为其生不逢时叹惋:“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总之,此诗先说应该从军,后说不从军没出路。单从字面看,诗人是在对今后的出路作思考,似乎有意弃文习武,另谋晋身之路。不只本诗有此意念,《南园》中另有几首诗也表达了相近的立意。前此的第四首云:“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意谓邻里劝他改学兵书战策。诗中暗用张良得黄石公相助的典故,慨然以追步张良为念。后此的第六首云:“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谓时局动乱,连年征战,即使有再高的文才也毫无用处,又愀然以仅做文人为耻。看来,诗人的从军念头,的确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其来有自。
联系诗人生平际遇,产生从军意念完全可以理解。诗人虽然身为李唐皇朝宗室,但已是疏亲弱支,不仅毫无援手,而且饥寒困顿,尽管诗名满天下,却只能做从九品的奉礼官。他本想从进士入仕途,却因父名晋肃,为避讳而不得与试,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凭文才已无出路,想借从军改变处境,未始不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其中既有报效邦国的志向,也有希图晋身的考虑。有人认为此诗主旨是建功立业的热切,似未必允当。诗人决意从军的抉择,有慷慷豪迈的 *** ,更有深沉压抑的忧愤;是关心国事的请战表,更是怀才不遇的牢骚语。
事实上,与其把本诗看作对今后出路的惨淡思索,不如把它看作对坎坷生涯的悲凉小结;与其看作打算弃文习武的决绝表白,不如看作甘当文人的不平之鸣。在组诗的另几篇诗作中,诗人还倾吐了愿作农人、钓翁的意向,恐怕也同样不能看得太认真。组诗第七首慨叹古代的贤达之士也未能扬眉吐气,不得不自贬身价,“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以此为自身的偃骞不遇解嘲,这大概才是诗人的真实心绪。“若个书生万户侯”,当作书生的郁怒哀怨来解,岂不更近情理?
即使把诗人的从军志愿认真看待,其中也缺少了那种顾盼生风的豪气,与唐初乃至盛唐中期文人从军的表白相比,情味已大不相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 《从军行》 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慷慨激越,出于至诚。李白的 《侠客行》 云:“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调侃书生,豪气逼人。本诗虽然也慨叹书生无用,却带有衰飒之气,实际已没有投笔从戌的雄心,只剩下功业难成的愤懑。对于几乎要呕出心来作诗的宗室文士来说,不能凭自身的才华显达,该是何等的痛苦,怎能相信他真的想弃文习武呢?
李贺诗作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现得十分曲折隐晦,真真幻幻,虚虚实实,反反复复,明明灭灭,不认真抽绎,很难准确把握。前人评其诗“愈推愈远,愈入愈曲,愈微愈减,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姚文燮 《昌谷诗注序》),本诗正有这样的特色。
南园(其五)唐诗原文及赏析
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全诗的翻译: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带上锋利的吴钩,去收复那黄河南北割据的关山五十州?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能被册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鉴赏: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南园十三首(其五)唐诗原文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暂上:一上,试上。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
若个:哪个。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赏析
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
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收取关山五十州”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万户侯?
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李贺诗鉴赏
唐王朝自绵延八年的“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力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地方藩镇形成了自立一方的割据力量,他们不服从中央政令,自立制度,父死子继,出现了分裂国家的“藩镇割据”的局面。李贺这首述志抒情诗以及下面的两首诗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李贺在辞去奉礼郎的职务之后,回到了昌谷。此时,他在思想上产生了剧烈的斗争,掀起了阵阵思想上的波涛。在为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支配下,李贺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这首诗。
这时候,诗人的思绪已经飞越关山,到了平定藩镇的前线,他似乎看到自己骑在高头大马上,挥舞那锃亮锃亮的吴钩,驰骋沙场。这时,他似乎在向幻想中的自己提出发问: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佩剑带刀,奔赴战场,去收复被乱臣贼子占据的五十州美好江山?
此处以发问起首,透露出诗人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绪,以及急迫的心情。山河破碎、个人的遭遇,不由得他不急切地想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为国报效,也改变自己怀才不遇的困境。
三、四两句承接一、二两句,继续用设问的句法,进一步抒发出强烈的感情。“若个书生万户侯?”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最高的褒荣——绘图凌烟阁,有几个是书生呢?这二十四个功臣皆是在沙场上,在战争中奋斗、搏击出来的!这是羡慕、是向往、是自愧,也包含着一种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的激愤情绪。从整首诗看,虽有激愤的情绪,但并不低沉,并不悲伤,而是激越昂扬,有强烈的鼓舞力量!
诗歌在创作上是一气呵气,气势是一泻而下;但由于感情是复杂的,百感交汇,所以从诗的内在蕴藉来说,又有波澜起伏、一波三折的韵致。
拓展: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持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这是和上一首同时写成的一首述志诗。上一首是正面叙述自己要投笔从戎、为收复被藩镇割据的五十州国土出力的感情;这一首则是从反面——否定学文、以为学文无补于事。
诗的开头两句构置了一幅临窗苦读的画面。这两句中,“晓”是诗眼。又是一个夜晚即将逝去,拂晓将临之时,天边的天幕上已经隐隐地露出冷清的一抹曙色;一弯残月挂在窗前,射出一缕惨白的余光。诗人还在窗前惨淡凄冷的气氛下,寻章摘句,弄些雕小技般的诗赋,似乎就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终老此生了。
这令人悲哀的气氛、这令人悲哀的遭遇,它激起读者深沉的同情,也引发读者怀着沉重心情去思索:
是啊,难道就这样终老此生?这,也正是诗人描绘这一画面时的思索!所以曾经是使诗人那么醉心的书山跋涉、诗海徜徉的生活,现在却显得那样凄冷孤独,渺小卑微。
此情此景之中,诗人的'思想翅膀又腾飞起来,它又越过千山万水,穿过寥廓的空间,到了河北道所属的地域。这里年年月月在厮杀,到处都是剑影刀光,而那些悲秋的文章,即使有如宋玉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何益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诗写到这里就更加沉痛,更加悲切了。一位向来以创作为自己生命主要内容的诗人,竟然发出了文章何用的哀号,这哀号是诗人的心在流血,是心血沸腾时发出的撕裂人心的呼唤!
有人说此诗隐晦曲折,有人说这首诗含蓄,看来都未得要领。这首诗的特点恰恰是明朗,心灵之火在喷涌。开头两句似乎是含蓄,但这只是诗的蓄势,把气势蓄满,为后两句忿愤之情的喷发作了势态的积蓄。
拓展:其七
长卿牢落悲空舍,
曼倩诙谐取自容。
见买若耶溪水剑,
明朝归去事猿公。
写完上面两首,诗人的思绪在继续扩展、升腾,他要付诸于行动了。开头两句沿着上一首“习文无用”的思维轨迹前进,人的思想超越了时间,把时间退回到一千年前的空间去,看到了司马相如这样一位大才子,看到了东方朔这位号称聪慧机智的卓越人物。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遭遇使人更感到悲伤了。一个是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到悲惨的境地;一个是无法实现抱负,为了能够为社会所容,只能用一种诙谐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结果变成了小丑一般的人物,留了个“俳优”的不光彩的名声。才华、机智如司马相如、东方朔那样的人物,文场尚且如此,学文的结果如何,就不难预料了。这是诗人承接上一首的思绪,想到了古代人物的遭际,这样就更加强调他学文无用的信念。
三、四两句是他的行动方案。经过上两首的思想矛盾和彷徨,诗人坚定了,他将行动起来了。买一柄宝剑,找一位武艺高强的名师,习武学艺,然后驰骋沙场,干一番事业,搏取个凌烟阁上绘像的功绩。在前线军幕之中寻找自己的出路,为国出力,建功立业。
这里表面上似乎是由于诗人找到了出路,情绪上也转为昂扬。但从诗人的内心来说,他并不是乐意弃文习武,投笔从戎,这只是在现实中屡受挫折、寻求不到出路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感情悲痛。
诗中把历史人物和现实状况融汇在一起描写,古今一理,使得诗人的感慨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和形象的现实感。
拓展:南园十三首(其一)
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 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 嫁与春风不用媒。
译文:
南苑的春天,百花竞开,艳丽多姿。在一片红花丛中,点缀着朵朵白花,她们都像越地美女那样靓丽,美不胜收。只可惜呀,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其实只因是花期已过,春风吹过便不由自主地坠落。
鉴赏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南园与《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提到的“北园”同为诗人的家园。这组诗是了解、研究李贺居乡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十分可贵。
这是一首描摹南园景色、慨叹春暮花落的小诗。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园内所有的花。其中“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刚劲,一者柔婉,参差错落,姿态万千。李贺写诗构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见一斑。次句“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予物以某种人的素质,从而显得格外精神。
后两句写花落。日中花开,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日暮”,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青有为的时期,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容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落花不再春”,待到花残人老,就再也无法恢复旧日的容颜和生气。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已的状态。“嫁与春风不用媒”,委身于春风,不须媒人作合,没有任何阻拦,好像两厢情愿。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飘零,只为盛时已过,无力撑持,春风过处,便不由自主地坠落下来。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酸辛。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非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倍增怅惘。结句婉曲深沉,制造了浓烈的悲剧气氛。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风格别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品。
好了,今天关于“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