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_杜甫《野望》

       如果您对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1.野望杜甫赏析 野望原文及翻译

2.野望译文及赏析

3.杜甫 野望

4.野望杜甫翻译

5.《野望》的赏析是什么?

6.野望杜甫原文及翻译拼音

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_杜甫《野望》

野望杜甫赏析 野望原文及翻译

       1、赏析:《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2、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3、翻译:

        西山白雪皑皑护卫三城重镇,南浦边清江水长横跨万里桥。四海之内战火不断兄弟失散,只身远在天涯不禁涕泪涟涟。迟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丝毫劳绩报答圣明朝廷。骑马来到郊外不住纵目远望,世事日益萧条令人悲伤怅惘。

野望译文及赏析

       《野望》

       作者杜甫?朝代唐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由景入题,忧时忧国,语言淳朴,感情深沉。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南浦,南郊外水滨。清江,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杜甫 野望

       野望译文及赏析1

野望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野望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杜甫“跨马出郊 ”,“极目”四“望”,原本为了排遣郁闷 。但爱国爱民的感情,却驱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观引出对国家大事、弟兄离别和个人经历的种种反思。一时间,报效国家、怀念骨肉和伤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结心头。尤其为“迟暮”“多病”发愁,为“涓埃”未“答”抱愧。

        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在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野望译文及赏析2

《新晴野望》

        唐代: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译文

        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新晴野望》注释

        新晴:初晴。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

        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农忙季节。

        倾家:全家出动。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新晴野望》评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然而,这样一幅画,还只能说是静物写生,虽则秀美,却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大师,自然不会忘记添上画龙点晴的一笔。因而在最后两句中,他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这样一笔,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这首诗格调明朗、清新,不愧为山水诗画的大师。

        这首诗曾作为古诗词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新晴野望》赏析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水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水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水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银白色的河水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水。因为雨后水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水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新晴野望》创作背景

        本首诗应当是作于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之后,作者当时已过四十岁。他的人生态度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过上了种亦官亦隐的特殊生活,集中创作了大量栖心于田园山水的诗篇。本诗就是其中的一首。

《新晴野望》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野望杜甫翻译

        《野望》

        作者: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边地。

        5、清江:指锦江。

        6、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7、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

        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

        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

        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

        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

        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

        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

        常常极目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

        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 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 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

        译文及注释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1、极目:穷尽目力。

        2、氛垢: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3、郭门:外城门,也泛指城门。

        4、南亩:《诗经》有今适南亩,或耘或耔句,指到南边的田地里耕耘播种,后来南亩便成为农田的代称。

        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经过雨水的洗刷,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诗人一下子就抓住了环境的特征,仅仅用原野旷、无氛垢六个字,就把此情此境真切地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读者引进这一特定情境中来。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四句描绘的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这一组风景镜头,紧紧扣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点。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色彩明丽,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

        《寒食野望吟》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此诗描写了扫墓情形。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翁卷 野望

        《野望》

        作者:翁卷

        原文:

        一天秋色冷晴湾,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

        赏析:

        翁卷,南宋诗人,永嘉四灵之一。诗人生活在社会的下层,终身布衣,再加上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所以,诗人往往寄情山水,借妙悟庄禅解脱自己烦闷苦寂的情怀。作诗师法晚唐贾岛、姚合,好苦吟,重视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创造,多表现凄清落寞的心境和自然淡泊的情怀。由于作诗刻意求工,往往显得境界狭小。但是这首《野望》却显示了他也有自然洒脱的诗风。这首诗所表现的诗境,正是诗人观赏山水时偶然会心的禅悟之境。

        一天秋色冷晴湾,写秋色笼罩下的一湾碧水。一天秋色暗示了时令已到深秋,秋意已经很浓了。它无处不在,充塞于天地之间。在深秋时令的感召下,天色云状,山水林泉,无不染上秋天的色彩。冷代表着深秋的特征,传递着深秋的信息,仿佛秋天之神的化身,给晴空下的一湾碧水一个冷的意念,于是晴湾就蕴含了秋的寒意。

        无数峰峦远近间,以自在之笔写自在之景。写意造境毫不费力,闲淡自然。无数峰峦写峰峦之多。诗人并未写某一山峰,某一怪石,而是从大处着眼,写整体感受。远近间都是寻常之词,浅近通俗,并未刻意锤炼,仿佛山水名家随意点染,近者浓、远者淡,于不费力处,境界自远。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写出诗人禅悟的喜悦。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翁卷以闲淡冷寂的心情观照山水,于是,山也闲淡、水也冷寂。冷寂的山光水色之间,诗人信步而来,漫无目的地观览风景,他把目光投向山下的野水,却于无意间有惊喜的发现:澄澈凝碧的秋水中,青山倒映,寸草毕现。是真是幻?诗人身心惬意,物我两忘,沉浸在直觉顿悟的禅悦中。

        此诗写秋日出游望中之景,闲淡灵动,野趣盎然。起首两句平淡无奇,而后两句却有突如其来的美感,令人拍案叫绝。闲上山来看野水,可见前些时日已有秋雨来访,但诗人不直接写所看到的野水情态,而是笔锋一转,道忽于水底见青山,使雨后山塘野水溢满,波光粼粼的情趣不言而喻。构思妙绝,颇见立意炼句之工。

《野望》的赏析是什么?

       翻译: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的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扩展资料

        古诗原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作品简介: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

野望杜甫原文及翻译拼音

       《野望》一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首联借“徙倚”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全诗原文如下: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白话文释义: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首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隐逸之士。

       野望杜甫原文及翻译拼音如下:

1、原文及拼音

       xī shān bái xuě sān chéng shù,nán pǔ qīng jiāng wàn lǐ qiáo。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hǎi nèi fēng chén zhū dì gé,tiān yá tì lèi yī shēn yáo。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wéi jiāng chí mù gōng duō bìng,wèi yǒu juān āi dá shèng cháo。wéi tōng: wéi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惟 通:唯)

       kuà mǎ chū jiāo shí jí mù,bù kān rén shì rì xiāo tiáo。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2、翻译与赏析

       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成守,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因海内战争不息,几个兄弟音讯阻隔。我流落天涯潜然泪下身心飘摇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无法忍受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好了,今天关于“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杜甫野望翻译与赏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