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_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文章

       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我愿意与您分享我的见解和经验。

1.文言文哲理句子加含义

2.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有哪些?

3.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4.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名句

5.含哲理的短篇文言文

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_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文章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含义

       1. 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文言文

        1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理:感叹时光流逝,无法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即不论是贫是富,时间都是公平的,都是每天24小时。

        2 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染谁能御之。

        哲理:百姓归附如水往低处流。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哲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敢于开拓,奋发前进,那么前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2. 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

        作品概述

        名称《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诗意画

        年代北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作品原文

        题西林壁 李炯峰先生书写的《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1]

        注释译文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看清楚。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1]

        作品鉴赏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1]

        后世影响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 *** 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苏轼的三首庐山诗,第一首是《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庐山诗之第二首《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何如举似人。”

        苏轼庐山诗之第三首《瀑布亭》:“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庐山的烟雨与浙江钱塘江潮水,是古来最具名声的旅游必到的景点。于是旅客未去之时便万般盼望、千般牵挂,以期前往一览风光胜景。但当去过之后,便会觉得: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外还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3. 100句古诗名句加上意思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 写山村风光。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写出了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 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护”、“绕”二字显得极有情致。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引申为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这几句诗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 “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8、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诗人陶醉在丰收的欢乐之中的写法极为动人。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是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

        这两句诗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1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景象壮丽,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这两句还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1 柳永 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佚名 击鼓《诗经.邶风》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 秦观 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 李白 三五七言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佚名 凤求凰,琴歌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6 郑愁予 赋别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 李白 三五七言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 元稹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 曹植 明月上高楼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 纳兰性德 虞美人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1 张籍 节妇吟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 席慕蓉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3 陈衡恪 题春绮遗像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14 梁启超 台湾竹枝词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 徐干 室思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 司马光 西江月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 龚自珍 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 张先 千秋岁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 黄景仁 绮怀诗二首其一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0 李商隐 无题六首其三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李商隐 暮秋独游曲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 李商隐 锦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 张仲素 燕子楼 相思 *** 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 元好问 摸鱼儿二首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 李商隐 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 张可久 塞鸿秋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 徐再思 折桂令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 李冠 蝶恋花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0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 佚名 绸缪《诗经.唐风》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2 白居易 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 白居易 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4 文廷式 蝶恋花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 曹雪芹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36 李商隐 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7 况周颐 减字浣溪沙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

        38 欧阳修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39 佚名 关雎《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

4. 十句含义深刻的诗句(诗句、句意、寓意、道理)

        题目题西林壁(宋 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5. 有哲理的文言文

        荀子《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恭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异体“修”加三点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擅”换虫 旁)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忄昏〕〔 忄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腾”中“马”换“虫”)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

        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 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

        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苦者,勿告也。

        告苦者,勿问也。说苦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 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

6. 求情感类,励志类,写景类,哲理类古文句子,每个十句,谢谢

        情感类:

        1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2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后。 [辛弃疾《青玉案》]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绿罗裙》]

        5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楚云深》]

        6 相亿梦难成,背窗灯半明。[ 〈凉州词〉 ]

        7 带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李商隐]

        8 多情总被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9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一剪梅]

        10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畿道《临江仙》]

        励志类:

        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4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 曹操龟虽寿)

        6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 曹操 短歌行)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公冶长)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1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尽心上)

        写景类: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过故人庄)

        2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宿建德江)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山居秋暝)

        4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山居秋暝)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渡荆门送别)

        6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望庐山瀑布)

        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 北风行)

        9、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使至塞上)

        10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 敕勒歌)

        哲理类: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李将军传)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卫灵公)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4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耿弇传)

        5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 王霸传) 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冯异传)

        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学记)

        励志类古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 青 园 中 葵 ,

        朝 露 待 日 晞 。

        阳 春 布 德 泽 ,

        万 物 生 光 辉 。

        常 恐 秋 节 至 ,

        焜 黄 华 叶 衰 。

        百 川 东 到 海 ,

        何 时 复 西 归 ?

        少 壮 不 努 力 ,

        老 大 徒 伤 悲 。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有哪些?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哲理此诗道出了美妙的体验,“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道理。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哲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

       《放言五首》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哲理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蚁》

       唐·元稹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小小的蚂蚁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这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哲理夕阳是多么的好,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美好的事物,总是很短暂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哲理不要为一时的困难险阻和挫折所吓倒,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胜利总是会和勇敢者在一起。

       《赐萧瑀》

       唐·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哲理只有经过尖锐复杂斗争的考验,才能考查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才能显示出谁是忠贞的强者。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哲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泾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哲理愈是危险的地方,人们就会愈加小心,也就较少发生事故;相反,平坦安稳的地方,人们往往粗心大意,反而容易出问题。

       《答章孝标》

       唐·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哲理只有虚假的,不好的东西才需要一个好的包装。如果是真实的,好的东西就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来掩饰了。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哲理求贤助国、选拔人才,应在他们地位卑微、功绩未显之际,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之时。这时若能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果等到他们功成志得、誉满名高,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人们争趋共仰,就不用人去发现和帮助了。

       《上堂开示颂》

       唐·黄櫱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哲理不经过一番痛苦的奋斗,就无法取得巨大的成功。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没有人赏识你,只有当你真正出类拔萃的时候,人们才会投来赞扬的目光。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唐·刘禹锡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哲理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借助客观的事物之后,以往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没有雪花白,雪花没有梅花香。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想要弹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像迷路一般,出路难寻。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又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世间事物就是此消彼长。此诗道出了“希望在绝望中孕育”这一道理。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勃地发展起来。

       《寄兴》

       宋·戴复古

       长愿人人意,一生无别离。

       妾当年少日,花似半开时。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世间没有纯而又纯的黄金,即使是白色的璧玉也会有瑕疵。引申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的事物,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强大。

       《观钱塘江潮》

       今·余亚飞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

       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

       哲理这是一首现代哲理诗,以钱塘江潮为意象,表现了看似平常的钱塘江浪波下,蕴藏着惊天的能量,顷刻间涌起排山倒海的浪涛。意喻看似平常的人会蕴藏巨大的潜力;看似平常的现象后面会蕴藏巨大的力量。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四、哲理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名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篇》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篇》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 / 述剑》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白头吟 / 有所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佚名《黍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 登乐游原》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随园诗话·卷十六》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感事》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含哲理的短篇文言文

       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4、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1. 急需五篇含道理的文言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爱莲说: 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

        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

        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

        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

2. 包含哲理的文言文

        事理哲理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 >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 >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 >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 >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 >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 >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 >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 >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 >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 >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 >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 >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 >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 >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 >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 >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 >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 >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 >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 >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 >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 >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 >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 >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 >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 >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 >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 >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 >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 >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 >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 >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 >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 >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 >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清.赵翼< >。

3. 谁能给我几篇短小的有哲理的文言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夺,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 古文名句(含哲理的)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11.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8.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 含有人生哲理的文言文整篇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 lú)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6. 蕴含深刻哲理的诗句、文言文

        1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理:感叹时光流逝,无法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即不论是贫是富,时间都是公平的,都是每天24小时。

        2 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染谁能御之。

        哲理:百姓归附如水往低处流。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哲理: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敢于开拓,奋发前进,那么前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7. 短篇文言文带译文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1、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2、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3、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

        "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

        "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醉翁谈录》节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翻译: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问他:“为什么哭啊?” 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别人说:“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

        用老人的国王死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死了。

        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

        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

       好了,关于“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蕴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的古文”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