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屈原赋属于什么赋_吊屈原赋属于什么赋体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吊屈原赋属于什么赋”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汉赋是什么?

2.由于楚辞和汉赋之间的渊源,所以屈原的作品又有__之称

3.汉代的辞赋观

4.赋、辞赋、骚体赋、新体赋

5.汉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创作形式有何特点

6.关于“赋”的起源

吊屈原赋属于什么赋_吊屈原赋属于什么赋体

汉赋是什么?

       汉赋是从楚辞发展来的一种长篇的韵文。西汉的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骚体赋,在汉朝初期比较盛行;另一种是散文大赋,形成于汉朝初期,兴盛于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的统治时期,并取代了骚体赋的地位。是汉赋的代表。

       汉代的骚体赋,主要作家以贾谊和枚乘为代表。

       贾谊的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贾谊由于主张“定官名,兴礼乐”,遭到了周勃等人的弹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他在渡过湘水时,写了《吊屈原赋》,借着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表达出了“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的不平,是一篇非常好的抒情诗。

       《鵩鸟赋》是一篇抒发作者悲伤情感的作品,开了西汉散体赋的先河。

       汉景帝时期枚乘所作的《七发》对于后世也很有影响,开了汉武帝时期散体大赋的先河。

       到了汉武帝到汉成帝期间,是散体大赋的全盛时期。有名的汉赋作者有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等人,其中以司马相如最富有盛名。

       司马相如的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等。这些赋都以游猎为题材,描写宫廷的生活,皇帝宫殿的雄伟壮丽,林木的茂盛,禽兽的众多,游猎队伍的浩大壮观,以及音乐、美女等,篇末会说一些讽谏的话作为点缀。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汉服作者是杨雄。

       到了东汉,汉赋作者以班固和张衡最有名。东汉时期的赋,篇幅比较短小,向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叫做小赋。

       张衡的《思玄赋》、《归田赋》都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了官场的黑暗与腐朽。

       总体而言,汉赋是典型的宫廷文学。西汉时期的汉赋用华丽的词藻、铺张的手法,堆砌了丰富的词汇,描写西汉上层社会的繁华景象。

       反映了汉代的统一与强大,显示了汉天子的尊严,是地主阶级自我赞美与心情的流露。

       但是汉赋的形式比较呆板,词句艰深。不过在形式和技巧上,对于后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发展。

由于楚辞和汉赋之间的渊源,所以屈原的作品又有__之称

       贾谊吊屈原赋属于哪种文体样式如下:

       贾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才华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所写的《吊屈原赋》更是备受赞誉,被广泛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对于《吊屈原赋》的文体样式,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探讨贾谊吊屈原赋的文体归属问题,并提供一些观点供参考。

       《吊屈原赋》是贾谊在西汉时期创作的一篇赋体作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它以描写事物的形象、表达作者情感为特点。

       贾谊的《吊屈原赋》通过对屈原的悼念和对楚国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于楚国兴亡的关切和对于屈原的敬仰之情。这篇赋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然而,对于《吊屈原赋》的文体归属,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吊屈原赋》属于骈文体,即以对仗的形式写成的文体。

       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它以平仄对偶和韵律的运用为特点,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吊屈原赋》在结构和语言上都符合骈文的要求,因此有人将其归类为骈文。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吊屈原赋》属于辞章体。辞章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它以辞章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为特点。《吊屈原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此外,辞章体还强调对于人物情感的描写,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对于屈原的悼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是辞章体的特点之一。

       除了骈文和辞章体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吊屈原赋》属于赋体。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以描写事物的形象和表达情感为特点,通常用于抒发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贾谊的《吊屈原赋》正是通过对屈原的悼念和对楚国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有人认为,《吊屈原赋》应该归类为赋体。

汉代的辞赋观

       1、由于楚辞和汉赋之间具有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有( 骚体赋 ”“ )之称。

       2、简介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赋、辞赋、骚体赋、新体赋

       一、汉赋的来源

       赋之一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周礼·春官·大师》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这是《诗经》的一种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卷一)。后来的赋体文学也主要运用这一手法,而发展得更为充分。作为文体的赋,最早是荀子的《赋篇》,它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大体说来,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班固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意。”(《汉书·艺文志》)班固把荀子的《赋篇》和屈原的作品都看成赋,并认为是源于《诗》。刘勰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对汉赋形成影响最大的还是楚辞,因为楚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楚辞,其次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和先秦散文的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总之,汉赋吸收综合了多种文学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

       二、汉赋的概念

       汉赋: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赋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抒情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骚体赋:骚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汉大赋(新体赋):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小赋:小赋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有的通篇用四言,有的四、六言兼用。小赋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

       三、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

       汉代辞赋的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西汉开国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辞赋呈现着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形态,并最终确立了汉大赋这种新体赋的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和枚乘。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第二阶段,从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以新体赋即汉大赋的创作为主流,并达到了完全成熟和极度兴盛的境地。武帝、宣帝之时是汉赋创作的鼎盛时期,西汉末年以降则出现了创作中的模拟风气。形成了劝百讽一,润色鸿业,“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带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赋创作的蔚起。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第二节 贾谊和枚乘

       一、贾谊

       1.贾谊是汉初著名的辞赋作家。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赋七篇,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和《旱云赋》三篇。

       2.贾谊辞赋的特点:

       贾谊的赋作继承了屈原楚辞的创作精神,刘熙载《艺概·赋概》说:“屈子之赋,贾生得其质。”是汉初骚体赋典型代表。贾谊的赋作在内容上继承了《离骚》的讽怨精神,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感情深沉激切。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鵩鸟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继承了《离骚》的比兴传统,风格也接近楚辞。在形式上也基本保持了楚辞的形式,也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句式整齐而又有变化。贾谊是散文大家,其赋作也有“以文为赋”(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的趋向。但总体上说贾谊还是在继承着楚辞的艺术精神,进行着模仿性的创作。

       二、枚乘

       枚乘是汉初重要的辞赋家和散文家。以辞赋的创作最为著名,《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九篇,今存有《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前二篇存在争议)、《七发》等三篇。其中以《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最高。它以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的体式,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写作模式。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就已指出了其赋“腴辞”、“夸丽”的特点。《七发》对后世赋的创作影响颇大,模拟之作频出,形成了赋作中的“七体”。《七发》标志着汉代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作品讲读]

       一、贾谊《吊屈原赋》

       1.《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之职时,路过湘水凭吊屈原,写下的一篇骚体赋。诗人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抨击了美丑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此赋是汉初具有代表性的骚体赋。

       2.这是一篇文字简洁、篇幅短小的骚体抒情赋。此赋前有小序,赋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赋的正文,描写了屈原所处的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环境,揭示出造成屈原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第二部分是赋的“讯”辞,即结语,分析了屈原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

       3.此赋实是借凭吊屈原来抒发自己的愤世嫉俗和悲愤郁闷的情怀。这篇赋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铺叙与议论并用的手法:正文部分主要以铺排的手法来描写种种被颠倒了的社会现象,并适时地发出感叹和议论;“讯”辞部分主要以议论的手法抱怨屈原不能远离浊世以自保。全赋无论是铺叙,还是议论,都熔铸了作者的激愤情感,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同时此赋继承了楚辞的比兴传统,表现手法多用比喻、象征,形象鲜明而内蕴丰富。此外,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段法使善恶颠倒的社会现象更加鲜明。此赋的句式,第一部分以四言句为主,第二部分以六言句为主,也用“兮”字。此赋从艺术表现形式到手法乃至风格,都有模拟楚骚的迹象,体现了汉赋早期创作的由楚辞向汉赋的过渡状态。

       二、贾谊《鵩鸟赋》

       1.《鵩鸟赋》是贾谊谪居长沙,任长沙王太傅时所作。《鵩鸟赋》主要以道家思想谈论人生的哲理,是一篇哲理赋。他表述了天道人事变化无穷,难以参透,企图以道家生死齐一、纵躯委命的达观态度,来排谴人生的苦闷,以获得精神是的解脱。

       2.《鵩鸟赋》的艺术特点:

       (1)《鵩鸟赋》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鸟对话而展开。这种形式显然受到庄子寓言的影响,同时也开汉赋主客问答体式之先河。

       (2)《鵩鸟赋》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议论为主,以议论来抒写对生命忧患的思考,来阐发人生的哲理。议论之中也常运用一些贴切的比喻,来增强议论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叹语气来加强议论的情感性。

       (3)《鵩鸟赋》的语言因以表达哲理为主,所以显得凝炼精警。形式上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也有散文化的倾向,体现着向汉大赋的过渡。

       三、枚乘《七发》

       1.《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品,也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作品。《七发》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于是以音乐、饮食、车马、游宴、田猎、观涛、论道七事,来启发楚太子。赋的主旨意在说明声色犬马之乐,不如圣贤的“要言妙道”,在于劝戒*奢,启发人们要注重精神的追求。

       2.《七发》的艺术成就

       (1)《七发》融会了前代文学的各种因素。《七发》体制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环环相接来结构全篇。它在体制与描写手法上都受到过楚辞的影响,《离骚》的宏大体制及其中的问答形式、《招魂》帝与巫阳的问对,以及《招魂》和《大招》的铺排描写手法,还有纵横家说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七发》完成了汉大赋的奠基任务。

       (2)《七发》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声色情态毕现,描摹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善于铺陈排比,夸张渲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而且《七发》的人物及其对话都是虚构的,叙事和描写也是想象的,在这方面来说它更具有文学创作的意味。在内容上也由骚体赋的以抒情为主,转变为以叙事写物为主。

       (3)《七发》的语言形式,一方面它吸收了楚辞的句式和“兮”字,一方面大量地使用散文的句式,同时也有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与楚辞相比诗的成分减少,散文的成分增加。是韵文与散文的结合,是诗歌的散文化与散文的诗歌化。《七发》在体制和艺术手法上,都为后来汉大赋创作树立了典范。

       第三节 司马相如

       一、司马相如是汉代最负盛名的赋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他的赋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其赋作以《子虚赋》、《上林赋》最著名,是汉代新体赋的典范作品。此外还有《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由于他的创作,奠定了新体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稳固地位。《子虚赋》作于汉景帝时期,是为梁孝王宾客时所作。《上林赋》在武帝即位后,被召见时所作。两篇相距十年,但实为同一主题的上下篇。《子虚赋》假托子虚使齐向乌有先生夸说楚王田猎之盛,乌有先生进行辩驳,批评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侈靡”。《上林赋》写亡是公又批评二人,盛夸天子上林游猎之盛况及天子反省奢靡,最终落实到政治与道德的讽喻上。体现了汉大赋“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劝百讽一”(《汉书·司马相如传赞》)的内容特点。

       二、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1.司马相如的赋在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的手法。《子虚赋》、《上林赋》不仅“子虚”、“乌有”、“亡是”的人物是虚构,而且一些事物描写中的夸张本身也包含了虚构的成分。整个文章都是在虚构中完成的。文章结构完全采用了虚构的主客问答形式,通过主客互相夸耀诘难展开描写,力求展现巨大的时空。整个赋作显得气象阔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这种宏阔的气象与结构,正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的反映,正如作者所云:“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葛洪《西京杂记》)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铺排夸张、描摩渲染的手段来叙事写物。其赋以“体物”为主,集中笔力来描绘物类、物象、物态,并追求辞藻的博富和绚丽。正如刘勰所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夸张的描写,细腻的描摩,层层的渲染,以及色彩绚丽的文辞,大有穷形尽貌之势。可以说是达到“写物图貌,蔚为雕画”(同上)的境地。

       3.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形成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字型的排列上,也注意形式美。同时句式长短相间,灵活自如。总之,其赋对辞藻美和形式美的刻意追求,都达到了极至的地步。作品描写形象和运用辞采的能力,的确超越了前人。但也有堆砌辞藻、好用奇词僻字之嫌,一味追求“写物图貌”而缺少动人的意境和内在神韵。

       第四节 东汉的辞赋创作

       一、班固

       1.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作家。《两都赋》是其大赋的代表作品,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后来张衡的《二京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其它较著名的赋作还有《幽通赋》、《答宾戏》等。

       2.《两都赋》

       (1)《两都赋》分为《东都赋》和《西都赋》,实际上是一篇的上下章。作品虚设了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宾主相互夸耀,西都宾盛称西都“长安旧制”,代表的是西土耆老的观点,抒发的是“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东都主人则夸耀东都洛邑制度盛美,体现的班固本人的观点,意在颂美当朝的制度,也体现了重礼乐教化、尚节俭的儒家政治理想。

       (2)《两都赋》在体制和艺术上都是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如宏大的结构、假设主客问答的方式及铺排、渲染、夸张的描写手法等。《西都赋》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更近司马相如,汪洋恣肆、富丽详赡,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东都赋》的手法则较为平实,语言风格也较趋典雅,是受作者儒家风范的熏染。刘勰曾评论说:“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文心雕龙·诠赋》)概括了《两都赋》的基本特点。

       (3)《两都赋》较前人有所发展和进步的是:一、在题材上扩大了描写范围,由描写林苑扩大到京都;二、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虚构、夸张的同时,也融合了征实的表现手法。三、加强了作品的理性因素的透入,较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念和历史观念,使内容显得比较深厚。

       二、张衡

       1.张衡是东汉中期杰出的科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其赋作有《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温泉赋》、《应间赋》等。其中写物大赋以《二京赋》为代表,抒情小赋以《归田赋》最著名。另外,张衡的《同声歌》和《四愁诗》,在文人五、七言诗歌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2.《二京赋》

       (1)张衡的《二京赋》是继班固的《两都赋》后的又一篇以京都为题材的力作。其写作起因和创作目的是讽谏奢侈的世风。《后汉书·张衡传》说:“永元中,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二京赋》分为《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西京赋》中的凭虚公子先对西京长安的繁荣奢华的景象进行了一番描写,凭虚公子的观点是统治者的享乐奢华是应该的,是繁荣富足的表现。然后《东京赋》中的安处先生否定和批判了他的观点,警告凭虚公子“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又对东都洛阳的盛况进行了一番描绘,意在称颂东京的兴盛而不流于奢侈。

       (2)《二京赋》在体制结构、谋篇布局、艺术手法都是模拟班固的《两都赋》,然而张衡“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其精心琢磨的程度还是超过了《两都赋》。《二京赋》的体制更宏大、篇幅更长,铺陈描写更细腻,题材的范围也更宽。《二京赋》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进展:在题材上于京都生活中加入了市井风情的描写;在艺术上于铺排夸饰外,增加了说理议论的因素和抒情的色彩,有些景物描写还体现了清丽自然的特点,笔法类似于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在思想主题上,加强了讽喻和批判的成分。

       3.此外,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以铺陈夸饰和颂扬功德为主的大赋也相应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代之而起的是那种以抒情述志为主的、诗意化更浓的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篇制短小,写得清新明丽,抒情性很强,是标志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继而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众多作品出现。这些作品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写景咏物,或针砭现实,而走向了个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也更贴近了现实生活。

       [作品讲读]

       一、张衡《归田赋》

       1.《归田赋》作于张衡的晚年,宦海浮尘,世路艰难,壮志难酬,于是产生了归田隐居的念头。《归田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思想归田的动因。第二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设想的归田之乐。

       2.《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主要艺术特点是:

       (1)在写作手法上,一是把自己的心境、情绪融合到环境、景物的描写之中,浑然一体,造成了意与境的结合,形成了诗意化的和谐优美的意境。二是以议论、用典、用事、铺叙等手法来述志和抒情。写景状物主以抒情,叙事议论主以表志。在作者的内在心理上,现实的幽暗与压抑和憧憬的美好与自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2)《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明丽,工致典雅。写景状物细腻形象,铺叙议论意蕴深厚。

       (3)《归田赋》篇制短小,全用四、六句式,且多用排偶,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此赋在形式上正体现了“骈四俪六”的骈体文特征,可以说是汉代最早出现的比较成熟的骈体赋。同时也是最早以田园生活乐趣为题材的作品。

汉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创作形式有何特点

       新体赋新体赋,即散体大赋,是汉初由骚体的楚辞演化而来的一种用韵散文。新体赋在内容上主要是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了楚辞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专事铺叙。其根本特征就是以铺张为能事,以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

       骚体赋 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辞赋,

       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赋,是汉魏六朝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故此刘勰把《诠赋》列为文体论的第四篇,全书的第八篇。诠,意为解释,“诠赋”就是对赋这种文体有关创作情况的阐释论述。《文心雕龙·诠赋》曰:「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夸谈,实始*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关于“赋”的起源

       汉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初到武帝即位前是汉赋的创制阶段,骚体赋的形成。

       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骚体,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骚体的继承。不过,汉初骚体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骚体向汉大赋的过渡。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武帝初至西汉末是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

       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骚体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代表作家作品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扬雄的《甘泉》等。

       3、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嫉邪赋》、蔡邕《述行赋》等。

扩展资料

       汉赋的地位和影响

       首先,即以那些描写宫苑、田猎、都邑的大赋来说,大都是对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盛,宫苑建筑的华美、都市的繁荣,以及汉帝国的文治武功的描写和颂扬,这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而赋中对封建统治者的劝谕之词,也反映了这些赋作者反对帝王过分华奢*靡的思想,表现了这些作者并非是对帝王贵族们毫无是非原则的奉承者和阿谀者。

       其次,汉大赋虽然炫博耀奇,堆垛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锻炼语言辞句、描写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后的很多诗文,往往在语言、辞藻和叙事状物的手法方面,从汉赋得到不少启发。

       最后,从文学发展史上看,两汉辞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中国的韵文从《诗经》、《楚辞》开始,中经西汉以来辞赋的发展,到东汉开始初步把文学与一般学术区分开来。

       《汉书·艺文志》中除《诸子略》以外,还专设立了《诗赋略》,除了所谓儒术、经学以外,又出现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晋则出现了“诗赋欲丽”等对文学基本特征的探讨和认识,文学观念由此日益走向明晰化。

       百度百科--汉赋

律赋代表作

       关键字:赋的起源及其文学传统|赋的两种体式|《汉书?6?1艺文志》|赋的三种含义|口头诵读|《国语?6?1周语》|朗读方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一种声调|不歌而诵的作品|六义之一|铺陈|散体赋|荀卿《赋篇》|隐语的形式|战国策士散文|游说之词|宋玉的赋|铺陈渲染|辩丽横肆|战国诸子散文|《庄子》寓言|《天运》篇|骚体赋|楚辞|贾谊《吊屈原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宋玉和荀卿都有以赋名篇的作品。到了汉代,司马相如等人的散体赋被称作赋,屈原的《离骚》等作品也被称作赋。为什么汉朝人把我们今天看上去体式完全不同的两类作品都称作赋?赋这一名称究竟是怎么来的?《汉书?6?1艺文志》中在讲到赋的时候对此有个解释,其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赋诗。所谓不歌而诵,就是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形式。所诵之诗,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左传》等先秦古籍中可以看到不少这方面的例子。《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郑庄公在大隧中和母亲相见,双方各自赋诗,就是即兴创作并诵读出来。上面所说的“登高能赋”,大约也是这种情况。《左传》中大量记载的赋诗言志,则是运用《诗经》中的现成篇章,或直接诵读,或让乐工歌唱。《国语?6?1周语》中也有关于赋的记载: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式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这里提到的赋,与诵并称,也是一种朗读方式。至于这种朗读方式的具体情况,今天已难以确考,但至少它和歌唱是不同的。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总结说:“春秋列国朝聘,宾主多赋诗言志,盖随时口诵,不待乐奏也。《周语》析言之,故以‘瞍赋蒙诵’并称;刘向统言之,故云‘不歌而诵谓之赋’[1]……窃疑赋自有一种声调,细别之与歌不同,与诵亦不同。荀屈所创之赋,系取瞍赋之声调而作,故虽杂出比兴,无害其为赋也。”赋为诵读,可有抑扬高下之声调。但荀、屈乃至宋玉等人未必全取瞍赋之声调,只是不歌而诵而已。汉代人就从这一点上,把那些不歌而诵的作品都称作赋。例如《离骚》就被称为《离骚赋》。而同时司马迁又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6?1太史公自序》)这就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之所以称作赋与赋诗有关。如果单从语言形式上看,《离骚》等作品和楚歌没有什么区别,但楚歌是唱的,所以称作歌;而《离骚》等作品是用来诵读的,因此称作辞或赋,而从不称作歌。散体大赋更是不能歌唱的,所以也只能称作赋而不称为诗或歌。汉代史书中有皇帝让大臣诵读楚辞或散体赋的记载,可以证明这两类作品在当时都是用来诵读的,因此也就能断定,汉代人用“不歌而诵谓之赋”来解释赋这种文体名是正确的。  除了上述说法,还有人认为赋的名称源于《诗经》六义之一的赋,其含义是铺陈。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事实上,赋被当作文体名的时候,关于《诗经》六义的解释还没有出现,而赋,特别是骚体赋中,普遍采用了比兴手法。赋的得名,绝不是由于它的铺陈手法。 赋在产生之初,有散体和骚体两种基本体式,体式不同,来源也不同。这里先说散体赋。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隐语和战国散文对散体赋的产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隐语产生于民间,后来进入宫廷,主要由俳优说给君王取乐,有时也带有一点讽谏的意味。荀卿的《赋篇》就是直接采用了隐语的形式。但隐语一般都很简短,很难从中直接发展出后世那种铺张扬厉,洋洋洒洒的长篇散体赋。在散体赋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应该说是战国的散文。《战国策》中所记载的游说之辞,往往在人物对话中进行铺陈渲染,带有辩丽横肆的特点。例如苏秦为鼓动齐宣王合纵抗秦,极力渲染齐国的富强,其辞令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句式在排比中融入对偶,气势强劲,节奏铿锵,很像汉赋中的描写。又如庄辛为劝说楚襄王居安思危,用晴蛉、黄雀、黄鹄、蔡灵侯之事层层设喻,最后竟使楚襄王颜色变作,身体战粟。文章的结构和辞采都酷似一篇散体赋。战国诸子散文中的人物对话和铺排渲染,有些地方也初具赋的特点。特别是《庄子》中的寓言和重言,采用虚构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议论和描写,最后使一方被另一方说服,其形式和语言都具备了散体赋的雏型。例如《天运》篇中这段对话: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涂郃守神,以物为量。其声挥绰,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吾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子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调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丛生,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居于窈冥,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行流散徙,不主常声。世疑之,稽于圣人。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故有焱氏为之颂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汝欲听之而无接焉,而故惑也。乐也者,始于惧,惧故祟;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于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文中通过对话对咸池之乐加以铺陈描写,句子整齐而有韵,具有很强的可诵读性。这样的文字,已经很象散体赋了。《庄子》中这类人物对话还有很多,郭沫若说:“汉代的大赋分明是从这里来的。”(《沫若文集》卷12《今昔蒲剑今昔集》)至于骚体赋,它的来源非常清楚,就是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屈原的《离骚》和《九章》等作品在汉代都被称作赋,汉初贾谊模仿楚辞而凭吊屈原,名之为《吊屈原赋》。后来还有不少汉代人也采用这种形式写赋。由于这些作品与楚辞有渊源关系,因此被称作骚体。 总之,赋是一种用于诵读的文学体裁。它有骚体和散体两种基本样式。骚体赋直接由楚辞发展而来。它采用骚体句式,不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抒情为主,因而更接近于诗;它的结尾往往有“乱”、“讯”“歌”等更富于音乐性的部分,显示了它原来的音乐背景。散体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它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它以描写为主,也有一些说理性的作品;在段落的开头常用“于是乎”、“尔乃”、“若夫”等标志性的词语,显示出它的散文化的特点;上述特征又决定了它在表现手段和审美方面的特征,如长于铺陈,文辞华美,篇末寄讽等,但这只是其次要特征,不是判断文体的标志。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骚体与散体互相渗透融合,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文章来源: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卷第一编第四章第一节) (西汉文学) 相关链接 /index.php/%e8%b5%8b%e7%9a%84%e8%b5%b7%e6%ba%90%e5%92%8c%e4%b8%a4%e7%a7%8d%e4%bd%93%e5%bc%8f

       赋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作大概是:

       1、骚体赋。著名的有宋玉的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汉大赋。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抒情言志小赋。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弥衡的《鹦鹉赋》等。

       2、骈赋。有江淹的《春赋》;谢庄的《月赋》等。律赋。文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此外没具体归类的《别赋》、《两京赋》、《三都赋》、《登徒子好色赋》等都是名作。

       3、《汉书·艺文志》说孙卿(即荀卿,亦即荀子)和屈原“皆作赋以讽”。而事实上屈原的作品并不以赋命名,个人认为《楚辞》也和后世对赋体的要求并不一致,故而不将其列为赋中。以赋命名的作品滥觞于《荀子·赋篇》。

       4、《汉书·艺文志》列孙卿赋十篇,今荀子赋篇中只有《礼》、《知(通“智”)》、《云》、《蚕》、《针(即“针”)》五篇赋和《诡诗》二章。内容说理咏物,采取问答形式,句式整齐,语气接近散文,对两汉辞赋有很大影响,但仍然不是后世所认为的标准的赋体,故仍然不将其作为赋的名篇。

西汉

       1、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体现出由楚辞“骚”体到赋体的明显转变枚乘《七发》:开汉大赋之先河,并在后世形成了“七体”这一独特形式;记“观涛”一节尤为雄浑壮阔。

       2、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即《子虚》《上林》二赋):汉大赋的最高成就,没有之一,使得赋体在刚刚蹒跚学步时便走出了一个堪称辉煌的高峰;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出现,扬雄《甘泉赋》、《羽猎赋》:承袭大赋讽谏传统。

       今天关于“吊屈原赋属于什么赋”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