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最著名的一首诗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袁枚最著名的一首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袁枚最著名的一首诗的话题吧。

1.清袁枚的诗

2.《所见》这首古诗一动一静突出了什么?

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是哪一首诗?

袁枚最著名的一首诗

清袁枚的诗

       袁枚的诗选《过虞沟游虞姬庙》 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有“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 其诗云: 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 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 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咏筷子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 陇上作 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胜衣先取抱,弱冠尚同眠。 髻影红镫下,书声白发前。倚娇频索果,逃学免施鞭。 敬奉先生馔,亲装稚子绵。掌珠真护惜,轩鹤望腾骞。 行药常扶背,看花屡抚肩。亲邻惊宠极,姊妹妒恩偏。 玉陛胪传夕,秋风榜发天。望儿终有日,道我见无年。 渺渺言犹在,悠悠岁几迁。果然宫锦服,来拜墓门烟。 返哺心虽急,舍饴梦已捐。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 宿草翻残照,秋山泣杜鹃。今宵华表月,莫向陇头圆。 寄聪娘 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上官婉儿 论定诗人两首诗,簪花人作大宗师。至今头白衡文者,若个聪明似女儿? 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养马图 养马真同养士情,香萁供奉要分明。一挑刍草三升豆,莫想神龙轻死生。 马嵬驿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自嘲 小眠斋里苦吟身,才过中年老亦新。偶恋云山忘故土,竟同猿鸟结芳邻。 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自笑匡时好才调,被天强派作诗人。 咏钱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哭聪娘 记得歌成陌上桑,罗敷身许嫁许昌。双栖吴苑三秋月,并走秦关万里霜。 羹事手调才有味,话无心曲不同商。如何二十多年事,只抵春宵一梦长, 独秀峰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箴作诗者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所见》这首古诗一动一静突出了什么?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2、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第四句,急转直下。“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3、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4、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是哪一首诗?

       《所见》这首古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地紧紧抓住了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突出了小牧童天真烂漫的形象。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释义: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所见》简要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创作背景: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思想感情:

       《所见》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所见》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句诗是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诗的具体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乡村牧童天真顽皮的情景,大。意思是说牧童骑在黄牛的背上悠然自在地唱着歌,歌声飘荡在森林里.他听见有蝉在叫就想去捉住这只会叫的蝉,可他想去捉的时候蝉却不叫了。

诗文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好了,今天关于“袁枚最著名的一首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袁枚最著名的一首诗”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