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译文_阅微草堂笔记译文纪昀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阅微草堂笔记译文的问题。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同时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这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ñʼ?????

2.有没有谁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全部译文?或者帮我译一下“石壁出人语”那篇也行。具体看详细提问

3.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

4.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译文是什么?

5.阅微草堂笔记的原文及翻译

6.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_阅微草堂笔记译文纪昀

??΢???ñʼ?????

       翻译:一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喂养,狼和狗相安无事。

       出自:纪晓岚[清代]《阅微草堂笔记》。

       原句: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释义: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一些描写王公贵族、豪门富商、恶霸地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篇章。如第二十卷中写一个富商,见别人的新妇艳美,即起歹心,设下圈套,将新妇巧夺到手,使其夫悲愤忧郁而死。作者对富商的阴险手段、以及在金钱支持下的恶势力,给予充分的揭露。

       在第四卷里,写一个商人富贵之后,拒绝帮助一位当年他赖以生活十馀年、并资助他得以经商致富的老人。他为富不仁,忘恩负义,被一位姓杨的术士把钱拘了去,归还给老人。这些篇章,充分揭示了当时极其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暴露了这些人道德的沦陷;他们荒*无耻、唯利是图,腐朽丑恶,全无人理。

有没有谁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全部译文?或者帮我译一下“石壁出人语”那篇也行。具体看详细提问

       译文:

       伊犁城中没有井,都是从河中取水。一位将领说:“戈壁上都堆积黄沙没有水,所以草和树木不生长。如今城里有许多老树,如果它们的根须下面没有水,树林怎么能存活下来?”于是他拔掉树木,在靠近树根处往下凿井,果然都得到了泉水,只是取水需要长绳罢了。才明白古时认为雍州土层厚水在地下深处的论断真的没有错。

       原文:

       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不谬。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扩展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阅微草堂笔记》意在劝善惩恶。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

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

       运使朱子颖言:驻守泰安的时候,听说这样一件事。有士人在泰山深处听到石壁中有人语声,曰:

        “哪里来的书香,难道是转世人来此?”轰然震响,石壁洞开,见有琼楼玉宇,星罗棋布于峰

        顶,有一老儒生长衣飘飘下来迎接。

        士人惊愕,问此为何地。老儒曰: “此处是经香阁也。”士人拜问经香的含义。儒曰: “说来话长,请坐,容我慢慢细说。昔日孔子在尼山删定《诗经》、《尚书》,流传万年,微言大义,传延不绝。汉代诸位大儒,距离孔子年代不远,对圣人言论的解注符合先圣的本意;他们又天性淳朴,尚未养成结党营私,争名夺利的之恶习,他们各自传授圣人之说,忠实秉持圣人本意。传至唐代,风气也未改变。到北宋年间,整理为注疏十三部,先圣也很高兴啊。诸位大儒担心近年各种新理论日益兴起,传统注疏渐渐成为绝学,就建此阁以藏书。藏书都为最初的版本,以五色玉为书匣,以示对儒教的尊敬。还配以历代官方刊刻之本,以白玉为书匣,昭示帝王表章的功劳。以上藏书阁都朝南。左右两侧藏书阁则是各藏书家私人刊刻之本,每一部新书出来,我们必挑选首版印刷精良的书本,按照其次序和出版时间,摆放在书架上,以苍玉为书匣,以示对勤学古文的彰扬。这类藏书阁都东西向。书阁中以珊瑚为书签,黄金作锁钥。东西两殿以沉香檀木为书几,以锦锈华衣为席。诸位大儒之神灵每年前来来检视,列坐于藏书阁上。后三列书阁则存放唐以前诸儒经义,以赤色绶带为封套,收为一库。除此以外,即使是著述等身,名冠一时的人,只能任其自己珍藏,不能入此门一步啊,这是先圣的本意也。藏书到子时和午时,一字一句都发出浓香,故题名此藏书阁曰“经香”。这大概是一元旋转运行,阴阳二气交融,阴起于正午,阳生于子夜。圣人之心,与天地相通。诸位大儒阐发圣人之理,其精奥亦与天地相通,故互相感应啊。但必定是学者才能感知到,其他人则不能。世上儒生得到这十三部经书,有的夜以继日,钻研终生;有的却质疑苛求,百端抨击,这是他们的天性和见识所决定的。君四世前是一个刻工,曾亲手刊刻《周礼》半部,所以余香尚在,我因此得以知君的到来。”老儒引领士人遍览书阁,以名贵水果款待。送别时曰:“君要做到自爱,此地不易来到啊。”士人回头望去,只见万峰插天,杳无人迹。

        推究此事甚为荒诞,大概是尊崇汉学者的寓言。汉代儒者擅长注解经书,宋代儒者推崇义理。貌似汉学粗而宋学精,但不会注解,义理从何而知?听信了诋毁诽谤的话,就会将精华视为糟粕,未免类似无视大车,却去指责车轮;渡过迷河,就烧毁了宝筏。于是攻击宋儒者又纷纷而起。因此我编撰了《四库全书·诗部总叙》。有人曰,宋儒攻击汉儒,并非为了说经,只是为求胜过汉儒而已。后人攻击宋儒,也不是为了说经,只是为汉儒被宋儒诋毁而鸣不平而已。韦苏州诗曰:“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平心而论,《周易》自王弼开始开创新说,成为宋学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经》,是因为词义明显。宋儒所争论的,只是今文古文字句差异,也无关宏旨,均姑置弗议。至《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的各种注解,都根据古义,一定不是宋儒所写。《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

        酌,也定不是汉儒所能及。一般说来汉儒重视师徒相传,追根溯源。宋儒崇尚悟性,研究较深。汉儒或许拘泥于古文,过于看重传承。宋儒或许凭借臆断,勇于修改经文之意。权衡其得失,两者相当。汉儒之学,若不读书考据古文,不能轻易下一断语。而宋儒之学,则人人都可以空谈。其间兰花野草同生,确实有些不能令人心悦诚服的言论,这是令人嗤之的原因。

        此种虚构之寓言,也不是无缘无故写的啊。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译文是什么?

       在卫河旁边看热闹的人,说河流快要决堤了。

       出自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原句: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

       释义:在卫河旁边看热闹的人,说河流快要决堤了,河流中段的水涌起,高度比两岸高。

扩展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

       第二章写纪昀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昀创作狐故事的原因。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小说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阅微草堂笔记的原文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译文是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阅微草堂创作解析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

       作者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 翻译

       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译文:

       有个打柴的人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打柴的人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打柴的人,就奋力勉强前进。

       打柴的人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堆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

       出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清·纪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人不畏鬼《阅微草堂笔记》文言文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阿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是这个吗

       曹司农竹虚言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纪晓岚)以笔记型式所编写成的。在时间上,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原文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鬼技穷,倏然灭。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清·纪昀《滦阳消夏录》)

       注释

       1、曹司农竹虚言:曹竹虚司农说。司农:学管钱粮的官。清代的户部尚书也别称司农。

       2、歙(shè):县名。今安徽省歙县。

       3、延:请。

       4、是:这里。

       5、夹纸:作夹带用的纸,极薄。夹带:旧时考生应试,私带预先抄好的文字资料或书籍入考场。

       6、殊不畏:一点儿也不害怕。

       7、倏然:很快地。这里指很快地消失不见了。

       8、甚:很,十分。

       9、及:等到。

       10、轩:宽敞。

       11、状:……的样子

       12、穷:用尽

       译文1

       司农曹竹虚说:他的族兄从歙县去扬州,途中经过朋友家。此时正是盛夏时节,此兄停下行程坐到友人书屋中,觉得这间屋子十分惬意凉爽。天色晚时想要住在这里,友人说:“这里有鬼,晚上不能住在这里的。”此人不管,强要住下。深夜,有东西从门缝间慢慢进入,像夹带的纸一样薄。进入房间后,便逐渐展开化为人的模样,原来是个女子。曹兄完全不怕。那女子忽然披散了头发吐出了长舌,变成吊死鬼的样子。曹笑着说:“同样是头发,只是有些凌乱;同样是舌头,只不过稍稍长了些,有什么好怕的?”那鬼忽然又把自己的头摘下来放到桌子上。曹又笑着说:“有头的我尚且不怕,何况你这没有头的东西!”鬼的招数出尽了,便一瞬间消失了。待到曹从扬州回来,再次住到这里,深夜,门缝再次有东西蠕动。刚露出它的脑袋,曹便唾骂道:“又是那个倒霉的东西吗?”鬼竟然没有进去。

       译文2

       曹竹虚司农说,他的族兄从安徽歙县到扬州,途中经友人家。时值盛夏,请坐书屋,非常宽敞凉爽,晚上就想在这儿睡觉。友人说:“这儿有鬼怪,夜里不可以住。”曹竹虚坚持住这里。半夜,有一东西从门缝慢慢进入,薄如纸张。进屋后,渐渐展开像人形,是一个女子。曹一点儿也不害怕。那鬼怪忽然披散头发吐着舌头作吊死鬼的样子。曹笑着说:“还是这个头发,只是稍稍乱了些;还是这个舌头,只是稍微长了些,有什么值得害怕?”鬼怪忽然摘下自己的头放在桌上。曹又笑说:“有头还不值得害怕,何况无头。”鬼怪本领用尽,很快地消失不见了。等到曹归途再住这里,半夜,门缝又有声响,鬼怪刚露头,曹就唾骂说:“又是你这个败兴的东西吗!”鬼怪竟不进来。

       启示

       俗话说“邪不压正”,鬼的伎俩在堂堂正正的人面前就无计可施了。鬼是不存在的,但社会上的邪气却是有的,只有发扬正气,邪气才无市场。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只要心里坦荡不怕,就没有什么可以吓住你了。

       附录:

       陈在衡不怕鬼

       原文

       陈在衡先生,和蔼而风趣,年六十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爇。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译文

       陈在衡先生,和蔼又风趣,六十多岁了。傍晚时在野外行走,看到二个人打着灯笼往前走。(陈在衡)蹭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首七了没有?”陈在衡很奇怪他的话,就谎称:“没呢。”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未尽,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就知道他们是鬼了。就假称:“世人都说人怕鬼,真的么?”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有什么可怕的?”鬼说:“怕口水。”陈在衡于是吸气用力吐他们口水。二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的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不相瞒,我只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陈在衡)又向他们吐口水,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吐他们口水就灭了他们。

       注释

       1、就:凑近。

       2、漫:随意。

       3、宜:应该。

       4、悟:领会。

       5、佯:假装。

       6、再:第二次。

       今天关于“阅微草堂笔记译文”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阅微草堂笔记译文”,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