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越念越害怕_身上有道家的征兆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清静经越念越害怕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清静经越念越害怕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念什么经可以辟邪的?

2.“人神好清,而心忧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是什么意思

3.当一个人处在心无杂念的极点,时间会停止,这是定静的功夫

4.张至顺真人口述:劝告世人莫乱修章

5.清静的意思清静的意思是什么

6.修炼内功或气功有什么方法及注意事项?

清静经越念越害怕_身上有道家的征兆

念什么经可以辟邪的?

       念什么经可以辟邪,经书有很多种,宗教不同经书也不同,建议根据你自己的信仰选择更合适,很多人说念佛经辟邪,多念几天就会发现屋里看不见的东西多了,房间也变热闹自然就辟邪了,单纯辟邪可以佩戴 手工血符在身上,信道就念清静经,也要晚上念,建议多抄写,时间越久越有用,念经辟邪需要长时间坚持才有用

“人神好清,而心忧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心清净,那么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里。

       出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东汉年间,葛玄(164-244)笔录而成书,道教经典之一。

       原文节选: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清心是浑浊的来源,灵动是清净的根基,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心清净,那么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里。

扩展资料:

       《清静经》经书注解:

       1、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

       2、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老君,太上老君的简称。曰,称、说。大道,道是至高无上的,是在没有天地之前,有一个没有形状的最高能源,世间万物都是由她所生。

       3、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至高无上,极尊至贵的道。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行,旋转运行,此处指化生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及世间万物。

       百度百科—清静经

当一个人处在心无杂念的极点,时间会停止,这是定静的功夫

       一、“人神好清,而心忧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来自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二、“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此处指人的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也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牵动一心,就不再平静了。此句言人的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

张至顺真人口述:劝告世人莫乱修章

       

        这个 社会 的生活节奏快,人心感到浮躁,就像一碗不停摇晃的泥水,浑浊不清。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清静可以克制躁动。真正静下来,水自然清澈,心自然明了。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个人想要运势好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清静下来。虽然简单,但是能真正静下心的人,却不多,所以,看似简单,实则难行。

        清静的功夫,有三层:

        无论多么忙碌,坚持每天留出一点时间,给自己独处,或者读书,或者写日记……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终于可以一个人清静,无人打扰。

        止而后静,是定静。

        身体静下来,心思也会放松。人害怕孤单,很难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感到无聊了,就玩手机,和别人聊天,或者看电视。

        这不是静,这是躁动。

        人闲,心不闲,最难控制的是念头。

        有时候,刻意的效果,往往不好。你越想要静,就越是静不下来。

        虚云禅师说:“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来者不拒,去者不留,自然得静。

        普通人,被干扰了,就心烦意乱。有定力的人,即使被干扰,也随心应物,不生烦恼,所以得清静。

        一天有24小时,有白天,有黑夜。白天,是动;黑夜,是静。

        行中有止,动中有静。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虽然他一直在做事,但心无杂念,感觉时间一下就过去了。这是动的功夫。

        笔者看书时,有亲身体会。有时候看书,太专注了,感觉才读15分钟,但是一看时间,已经过去2个小时。

        当一个人处在心无杂念的极点,时间会停止,这是定静的功夫。

        虚云禅师说:“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当一个人吃得很饱的时候,他就不会再去想食物;当一个人已经静下来的时候,他就不会再去追求静,因为行在其中。

        动和静,是两种状态;还有另外两种状态,是不动不静,亦动亦静。

        真正顺其自然的人,不执着动,也不执着静,忘了动静,该静自然静,该动随之动,一切皆是自然。

清静的意思清静的意思是什么

       张至顺真人口述:劝告世人莫乱修

        文/张至顺真人

        2015年7月28日全真龙门派第21代、百岁丹道大师张至顺道长羽化登仙,享年104岁。张至顺真人历经风雨,在修炼上获得了极深造诣。张至顺道长仙逝前,口述了自己出家修炼的风雨经历。

        张至顺真人,道号“米晶子”,外号“九曲回阳道人”,还有几个外号“草上飞”、“水上漂”,也有人叫我“八卦神仙”。

        张至顺真人修道历来修炼心得仙语整理如下:

        入道以修仙为目标

        天上一百个神仙,有七十个都是在终南山成道的。

        我们入道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修成神仙。要是不能得道做神仙,命就由不得自己。

        一个人命里注定死在哪里,在坑里还是洼里?那是挪不动的。

        除此之外,怎么个死法?是冻死饿死还是病死也都是一定的。

        做好事增寿,做坏事减寿,但不管增减多少年,死的时候还要回到注定的地方。

        南斗主生,北斗主死。

        我在八卦顶的屋子后面有个小山,我叫它“拜斗岩”,晴朗的夜里,我经常在那里朝着北斗星磕头,一磕几百个。

        有时候,祖师爷会化成一颗很大的星星,让我看到,我知道平时那地方是没有星星的。

        我一生中见过两次神仙,一次在深山里,一次在城市中,可惜机缘不够好,都没能得到点化。

        世人乱修出毛病

        往天上去容易吗?有谁可以一点功夫不下、一点苦力不吃就爬到天上去?

        过去的人为了学道在外面一访道就是几十年,现在很多人上午拜师,后晌就想求道,来两回就想学本事,虽说是家传万卷书,真传几句话。哪里生哪里死,关键的地方指出来,在生死处下功夫就能逃脱生死。

        但你也得问问自己做了哪些功德?读过几遍《道德经》、《太乙金华宗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没经过指点,跟着别人乱修,修出来的毛病死不得死,活不得活,苦恼得很,再好的大夫治不了。

        有个女的,学的不知道是什么功,每回要蹲三百次,结果把骨头蹲坏了。

        还有好多人练闭气功,说胎儿在娘胎里就没有呼吸,他们也要练到跟胎儿一样的没呼吸。

        他们不知道,如果找不对地方,闭气就是杀人的东西。

        还有人练辟谷,几十天不吃饭。那是灾荒年间没吃的,熬年景的方法,平常修道是不用的。

        现在修道的人比以前历朝历代都多,妖魔鬼怪也都出来了。

        佛家有八万四千旁门,我们道家也有三千六百旁门。这种道、那种道太多了,弄得大家不知道哪种是真道,哪种是假道,鱼龙混杂,人心乱了,真道出不来。

        而且,邪道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邪道,他们也觉得自己是正道。

        所以,邪道越盛,真道越退,退到最后再没地方退了,真道自然出来,邪道自然消灭。

        也有人说我修的不是真道。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血型,因为我从来就没进过医院,我一辈子得的病一只手就数得过来。

        有人拿自己编的书来问我,我看了看提纲,问他,你出书教别人怎么修行,那你修成了吗?是你自己的修行体验吗?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这不是害人?我把那人问得满头大汗往下流。

        现在好些人都在告诉别人怎么修怎么修,都是些错误的方法,我听着都害怕。

        现在人都嚷着要打坐,可打坐的目的是什么?修神仙?一身的杂物都没丢掉,心里乱糟糟的,精力都消耗没了,拿什么打坐,拿什么修?

        真正在打坐的不是“肉身”,而是“心神”。

        一种姿势长时间打坐反而不好,气血不通。

        坐着、躺着都不重要,坐得舒服才最重要,身体舒服了心才能安宁。

        打坐的最佳时间是子时和寅时,子时开天,丑时开地,寅时万物发生。

        早上3点到5点是最重要的练功时间,一个人能一辈子在这个时间练功不辍,一定有成就。

        但时刻专注、守神也很重要。

        不要闭气更不要意守什么丹田,打坐要的是神思不动,神不离身才能健康。

        重阳祖师早说过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眼不观耳不闻口不言语自长生。

        闭关也是这样,该闭的是眼耳口三关,有些人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不见人是没用的,即使闭三年都没用。

        大道易得,一窍难求。

        《清静经》说“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人只要能安安静静坐在那,天地的能量就能够回来。

        身心能够合一的时候,身体自然会发生变化,那时候,自然会引导我们如何打开那一窍。

        无论在什么地方,有空就静坐,不要想太多,凝神调息,调息凝神。

        身体能量储备够了,水到渠成,元神归位。姿势无所谓,要是双盘腿能盘成神仙,我早把自己捆起来了。打坐一定是自己的元神打坐,时刻能定住自己的元神,坐也行,站也行,躺也行。不是我往那一坐几个小时,什么都修不出来

        祖师爷说,大道至简不繁,道是简单的,复杂的便不是道。

        “你们一天到晚说要求道求道,我其实早就把大道传给你们,可是你们都不知道。”张至顺老道长每次遇见那些执着想得到大道的弟子总是一声叹息,“大道太简单了,没有人相信,很多人修行都从后天入手,什么意守丹田等等,这是一条道,但是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先天入手......”

        大小周天

        我们道家三千六百旁门,旁门里头也有成道的,人家的心正,人家有根基,人家是天给的……但凡心不正,就是正法也往往有走错的人,是不是啊?你讲大周天小周天,讲得是天花乱坠,讲得听众都鼓舞的话,可是你很可能讲错了。《道德经》有多人解释,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一个解释,都是他们各自的理解。

        小周天是阴阳一交汇,就是一个小周天。交汇到极点的时候集中到大气稳定,大周天冲去,在大药冲关的时候,大药冲关,那就是大周天。你大药都没冲关,那是你小周天都不满。你比如我这个缸子,你现在半缸子,你这个水不满,水满自流嘛。吕祖爷的后天百字碑,不是说得很明白吗?“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升反覆,普化一声雷……”那一声雷是做什么的?就是你阴阳已经满了,它要反覆,它要爆炸,就像小孩儿在他妈肚里那个胎衣要蹬破,他要生。所以把这个“普化一声雷”,把一切三百六十五骨节全部打开,你打开了吗?你根本都不知道。那么打开的那个时候才叫做大周天。你们只要听说人家什么大周天小周天行任督二脉打开了,不要问了,他不知道,你不要跟他再说。是不是啊?所以小周天是性命一交,性和命,肾和气一交就是一周天。那么大周天是什么呢?有先天的周天,有后天的周天,它两个不一样。

        “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打坐、修行,没有遇见老师的话,你们不要自己练,那是很危险的

        ,修行修出来的病神仙也治不了!所以在见到好老师之前,只要安安然然地坐着,让心静下来就是最好的修行。”老道长一再强调

        少吃荤,多吃素,月光底下勤散步。万缘齐放下,长寿如彭祖。那些故弄玄虚的把戏是讨厌的。真正有道学的人,是不会在社会上出现的。只有他想见你的时候才会出现,不会挤在名山大川里让人参观的。他们根本就遇不着,遇着了你也不认得。

        每年都会有慕名求道的人上到八卦顶,我也曾动过心收留他们作弟子。可惜求道的道路太辛苦寂寞,这么多年来这些人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修道。

        下雨时我就靠着石壁站着睡觉,饿了就吃松针,《神农本草经》里说松针是仙人粮,是道家服食辟谷长生成仙之仙药,百病皆愈。《本草纲目》也说松针能治百病,安五脏,生毛发,耐寒暑,耐风吹雨打,轻身益气,守中延年。所以,我在茅屋前后都种满了松树,每天都在松树下打坐静修,松树的清气对修行很有帮助。

        修道的人是孤独的,不需要朋友。现在有权有势的人朋友多得很,等他们不当官了,困难了,再看看他们有没有朋友?

        我刚住山时,采药的人还很少,一年只有春夏两季,他们才偶尔上来采菖蒲。

        山上的粮食来之不易,都是我一点点背上来的。有一回,来寄宿的采药的山民把吃剩的米饭扔进厕所的粪堆里,我看见了,把上面的那层捡起来,用水洗洗又煮了吃。之后,他们便再没浪费过粮食。

        老道长告诉我们要会脉理要搞明白药性要会辨证!

        把寒证当做热证治,辨证错误病人必死无疑。

        老道长告诉我们

        胃,不得热证,胃一得病,就当寒证治,没有错!

        肝,不得寒证,肝一得病,就当热证治,没有错!

        链接:/p/9b43b6a58a10

修炼内功或气功有什么方法及注意事项?

       清静的词语解释是:清静qīngjìng。(1)安静;不嘈杂。

       清静的词语解释是:清静qīngjìng。(1)安静;不嘈杂。词性是:形容词。注音是:ㄑ一ㄥㄐ一ㄥ_。拼音是:qīngjìng。结构是:清(左右结构)静(左右结构)。

       清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指天气晴朗宁静。引《史记·龟策列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汉书·宣帝纪》:“东济大河,天气清静,神鱼舞河。”《隋书·天文志下》:“若天气清静,无诸游气,日月不明,乃为失色。”⒉指心性纯正恬静。引《吕氏春秋·审分》:“清静以公,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汉刘向《列女传·弃母姜_》:“姜_之性,清静专一。”《北史·苏绰传》:“心不清静,则思虑妄生。”宋范仲淹《与唐处士书》:“清静和平,性与琴合。”⒊不烦扰。多指为政清简,无为而治。引《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史记·曹相国世家》:“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章炳麟《论式》:“道家独主清静。”⒋安静,不嘈杂。引汉王褒《洞箫赋》:“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_。”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之十九:“可因今清静,尽定昔日文。”清东轩主人《述异记·怪洋三则》:“衙门壮丽,但觉清静,而无一人。”赵树理《三里湾·有没有面》:“扭在一块儿生气,哪如分开清静一点?”⒌犹安定,太平。引《汉书·杜周传》:“延年乃选用良吏,捕击豪强,郡中清静。”宋洪迈《容斋三笔·赵充国马援》:“羌来和亲,于是陇右清静。”巴金《秋》三九:“外州县不清静,没有人敢买米。”

       二、国语词典

       宁静不烦扰。

       三、网络解释

       清静(网络作家)清静,网络耽美作家。著有《天下第一》、《犹记多情》、《桥下春波绿》、《血色钧天》、《长乐少年游》、《树犹如此》(坑)等。清静(汉语词语)清静,指天气晴朗宁静;心性纯正恬静。见《史记·龟策列传》:“新雨已,天清静无风。”

       关于清静的近义词

       寂然寂寞和缓平和平静静谧严肃沉静冷清寂静

       关于清静的反义词

       热闹烦扰烦嚣奔波喧嚣嘈杂

       关于清静的诗词

       《满庭芳·看清静经》《临江仙·参透全真清静法》《炼丹砂赠清静散人孙不二金莲正宗记卷五》

       关于清静的诗句

       设教本清静清静老不死焉知清静功

       关于清静的成语

       源清流清安安静静更深夜静冷冷清清清清楚楚六根清静清静无为沉静寡言

       关于清静的词语

       清静寡欲清静无为仪静体闲沉静寡言更深夜静清门静户六根清静

       关于清静的造句

       1、假期里,热闹的校园一下清静了许多。

       2、大概是说少一点欲望,少一点私心杂念,就会得到一方净土,得到一些清静。欲望,杂念越少自然就可以得到净土和清静了,也就无欲而刚了。自已内心不安宁,世上就不会有净土有清静的,到处都是肮脏。

       3、肯定是啊,毕竟你又不是她男朋友,而且因为分手对男孩子多少有些抵触心理!所以!还是先让她清静清静吧。

       4、凡是到这儿考试的莘莘学子都住在这间宾馆里面,因为这儿很清静,方便大家学习。

       5、爷爷退休后,回到乡下过着清静的生活。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清静的详细信息

清静的道教概念

       一般使用打坐入静 \x0d\\x0d\入静的三层境界 \x0d\\x0d\入静是气功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入静是修炼者取效的关键所在,修炼的成效如何,取决于入静的程度深浅。功夫的高低几乎可以用功者入静的深度来衡量。精神上的入静层次深浅,关系到功夫进展快慢和功力的高低。 \x0d\\x0d\入静又称虚静。人静是气功修炼过程中逐渐达到一种思想宁静,意念集中,轻松舒适,头脑有序化的境界。人静状态即不同于正常清醒状态,亦不同于睡眠状态,更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因为它还保持着炼功的意念活动。由于每个炼功者的情况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尽一样,所以入静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x0d\\x0d\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随着修炼气功的程度不断加深,入静程度也就逐步显现出不同层次来。入静大体上可经过三个步骤,达到三个层次。 \x0d\\x0d\第一步:一念代万念,达到初步入静阶段。初学气功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容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还有捻珠法,念诀法,诵佛号等等?,通过上述方法,使炼功者的杂念相对减少,随着导引进行炼功,炼功中感到身体舒适,情绪安定,常出现轻微的气感,如轻、重、热、凉、麻、痒、动等感觉。 \x0d\\x0d\对于初炼者或层次较低的人来讲,用一念代万念的过渡修炼方法,它仅能使纷坛的杂念得到收敛,拴住“心猿意马”。但进入初级入静阶段后,切不可着相执著,否则会妨碍人静的深入发展和功力的增强,也难以达到较高层次的人静阶段。 \x0d\\x0d\第二步:遗其欲,澄其心。达到中级入静阶段。入门易,入化难,要进入静境,绝非易事。炼功者经过初级入静阶段,只是一种暂时的替代法,而不能持久,仍存未纯之心,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贪欲,游思多不觉。法在于止观,收心人内,修心自虑,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断尽烦恼,安定心神,关掉分别心,直至进入佳境。这时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修到无我方是法,行到无心方人道。 \x0d\\x0d\修炼人静,是个慢功夫,长功夫。往往一念刚息,杂念又生,但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要“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要获得心灵的解脱,就要做到见景不生情,见物不动心,也就是说心不要被景物所牵,解脱就是你找到永恒的生命。所以,在修炼中,要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眼不斜视,耳不旁听,人耳即流的态度。《清静经》上讲:“遗欲自静,澄心而自清。”灭欲自然清静,神凝气聚,真气足而神自灵,凝神聚气,全在清静。无所求无所欲,妄想也就无能为力了。气不清而神不安,神不安而无成矣。宁心无一事,少思必定神安,功夫就在不知不觉无私无欲之中,渐臻上乘。 \x0d\\x0d\遗欲澄心,这既是人静的好方法,也是功力的一个飞跃。修炼到这个层次,炼功者就会一念圆融是太空,立清*之玄要,心身飘浮,一灵独存,真气勃发,会不断出现各种景象,即由热到光,由光到象,美景现前,万物在动,超出自然力,返观内照,内景外现,可见到众象。如闪电、流垦、长虹、旭日、钩日或五彩缤纷的光亮,嗅到奇异的香味,甚至看到佛像。出现身外有身,或听到有人在讲话等等。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些景象,都是气功态下,人体自性所为,本性的反映。炼功者,对一切景物要不惊不奇、不追求、不贪恋,以防人魔。一切特异现象都是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转化和作用,切不可神秘化、更不能宣扬封建迷信,才能达到真正的身心的解脱,得到宇宙的真谛。 \x0d\\x0d\第三步:修德行贯全程,达到高级入静状态。入静到高级阶段,炼功者主要是陶冶情操。涵养道德和引发特殊效应。修德是气功修炼的根本原则,炼功的成败,从根本讲,就是看道德修养得如何。有志求功学道者,不但应修身,更应修德。古人曰:“三千内功易成,八百外行难圆。三千内功,修身也,八百外行,修德也。”修炼者只炼功不养德,像一边蓄水一边开闸,只养不炼则切断活水源头,无以济事。功从德上来,德为功之源,作为内心修养的德,从它的含义上讲,德就是得。养德则功进,无德则功损。道德是灵魂的力量,道德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简而言之,修德不炼功,到老一场空,炼功不修德,心定要着魔。道门名联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吗。 \x0d\\x0d\养德的关键在行德上,只有想法还不行,要有恒心去行德。 \x0d\静修密要十八诀(一)寻气以阴跷为先 \x0d\\x0d\这句话的意思是:气生于阴跷。神光下照阴跷,就容易引生内气。阴跷是八脉之一,就奇经八脉来讲,阴跷脉通,则奇经八脉皆通。阴跷的部位在会阴穴,是采气的关键穴窍。阴跷一脉,上通泥丸宫,下透涌泉,真气的聚散皆从此关窍。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浑浑噩噩,如痴如醉。如果仅是为了得气,守阴跷是简便的方法。 \x0d\\x0d\(二)舌柱上颚与观照玄膺 \x0d\\x0d\先说舌柱上颚。 \x0d\\x0d\一般各家功法,多半是讲舌“抵”上颚,有的说舌尖轻轻抵住上齿龈。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为了接通任督二脉,同时产生津液。从我的实证效益看,舌尖如果轻抵上颚或抵住上齿龈,口生津液的效果并不明显。查有关史料,则是讲:“舌柱上颚”,并强调“渐塞喉咙一窍”,意为舌头与上颚接触的过程中,要像一根柱子擎住上颚,并且舌尖要逐渐向软腭的尽头,接近喉咙的部位移动,最后定在此处。 \x0d\\x0d\用此法修炼,虽然开始舌头有些不自然,但很快就适应了,而且津液可以比较明显地出现。如果再配合观照玄膺,生津的效果就更明显。一个办法在前期训练中,有没有津液产生,是一个功法优劣的重要标志。 \x0d\\x0d\再说观照玄膺。 \x0d\\x0d\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有些针灸书上,把玄膺的穴位标为海泉。玄膺一穴是津液之海、升华之源,能用内视去观照玄膺,则真精自然摄提而上,金液,玉液不仅是练功有效产生的一种现象,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大药,吞腹和灌溉全身后,对祛病健身、滋养身体有很好的效果。那些练功 不得法的同学,常常练得舌头发燥、舌头发直,采取观照玄膺这个方法后,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x0d\\x0d\(三)形正气顺 \x0d\\x0d\练功中调身的基本要求是:“形正则体松”,“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必散乱”。形正则生势,静则有顶天立地、包容宇宙的气概,动则有排山倒海之势。很多人在练功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在通周天过夹脊时就容易出大偏。修炼中,从尾闾到夹脊,往往会有岔道,古人称之为“十字街头”,会出现凶怒的性格,甚至胡言乱语,高唱天下自己本领最大,胡作非为,导致身败名裂,前功尽弃。所以,练功一定要讲究形正,具体来说,在调身的时候,要做到含胸拔背,把每一个骨节都拔开,头悬空凌顶,好像头顶着天,身子在悬空,然后把骨盆和尾椎略向前塌。如果是盘坐,屁股下面要垫一个十厘米厚的小垫,才能保证你身体的正直。如果是坐在椅子上,就要身子往前坐,只坐在椅子边,则可以把身子拔起来。 \x0d\\x0d\(四)不法之法?面带微笑 \x0d\\x0d\中功的各部功法,在习练时,都要求面带微笑。笑对练功有三大特殊效用。 \x0d\\x0d\第一,笑是最好的放松法。人大笑时,下颌处于下移状态。该部位的下移是人体放松的关键。与此相反,咬紧牙关,意味着紧张,过度紧张有碍健康。能使人从紧张状态中放松的方法,莫过于一笑。 \x0d\\x0d\第二,笑是进入无念状态的要法。人在笑的时候,大脑处于一片空白。 \x0d\\x0d\第三,笑是提肛缩肾的密法。人在笑的时候,有明显的提肛缩肾之感,仿佛全身有一股向上腹部的作用力。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淤血,增强肛门的抵抗力,对痔疮、肛裂、脱肛、便秘、妇科病、泌尿系统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x0d\\x0d\每天坚持微笑运动,锻炼了肾脏周围肌肉,会使整个盆腔变得富有弹性,有利于生殖器的血液供应。保持外肾、内肾的旺盛活动,整个身体也就会更加健壮,寿命自然得以延长。 \x0d\\x0d\(五)返观内视与戒贪内光 \x0d\\x0d\不少学功者,都知道意守下丹田,却不知道意守二字实际上就是运用两眼神光返观内照。内视就是眼光和意念合在一起,然后,意在哪儿就观哪儿,意在哪个穴位就观哪个穴位。 \x0d\\x0d\返观内视是通往高层次修炼的必经之路。盲修瞎练者不知其中的奥秘,他们把体外看到的一些光看作是很神奇的事,贪练不舍,而没有把功夫用到返观内照上来。气功修炼的高层次是出阳神,阳神呢,它由气光胎修炼而成,而气光胎也就是古人讲的“道胎”,它是以气光的形态表现出来。而这种光是一种内光,是一个能量。这种光的产生,必须是由意念和气相交合才能出现这种光。所以说,返观内视不仅是往里面看的问题,而是把你的神觉、意念带到了相应的穴位。李时珍曾讲过“内景隧道,唯返观者察之。”不返观就没有内视功能,没有内视功能也就难以了解人体的经络、穴窍情况。“为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更重要的是,进入不了高层次,难达彼岸。所以古人说:“彼岸非遥,回光返照既是”。只要在内守的时候,抓住返观内视,就可以很快出现光感,就可以一步登堂问奥。不经过返观内照,也很难出现天眼功能。 \x0d\\x0d\两眼神光的作用是由两眼在人身体中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机在目”,“人之神,发于目”。从中医学观点看,五脏精华皆发于目,练功中无论是采取、交媾、烹炼、沐浴、温养、结胎和脱胎,无不靠两眼神光观照自身,这是因为目到意到、意到气至的缘故。 \x0d\\x0d\好贪看外光于两眼之前,为学功人的通病,越贪看此光、欣赏洗光,你的元神之气就日益消耗。练功后,两眼不是神光焕发、视物清晰,而是两眼昏花、视物模糊、弊端立现。 \x0d\\x0d\(六)久坐必有禅 \x0d\\x0d\我们很多同学坐不住。坐个把小时,就练不下去了,这种状态就很难入定,更难开慧。须知:只要能坐的住,能够松下来,到一定时间,就必能入定生慧,气机由微而著,凡息停,真息现。玄关窍开及玄牝等各种真机及境界,都必须久坐才出现。坐不终局,必至练功中途而废。 \x0d\\x0d\(七)筑基之道?明辨空窍 \x0d\\x0d\人体穴窍是人体特殊功能的潜藏部位,亦是人体各交叉系统的康复中心。无论是求健身效果,还是开发人体潜能,都必须知道通过具体穴窍及相关修炼,才能获得。所以练功不但要明理知法,还要明白人体穴窍。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穴窍选择。穴窍用错了,就达不到修炼的目的。 \x0d\\x0d\穴位找准了,还会出现各穴位特有的快意和感觉。传统的内丹功,强调内丹修炼的第一要素是明辨鼎器,要求练功者弄清内炼的关键和窍位,并把这个做为筑基之首。 \x0d\\x0d\以下丹田这个穴位为例,它有几十种说法,且出于名家之列的不下几十种,如脐中一寸二、脐中一寸三、脐中三存、脐中前三后七、脐中前七后三、脐下一寸二、脐下二寸石门、脐下二寸四分、脐下四指关元,还有会阴、涌泉、命门、两肾之间等等。到底哪家说得对? \x0d\\x0d\从下丹田窍位的用途上,可以分为健身、医疗的守窍部位以及修炼内丹的守窍部位。健身和医疗的守窍部位只是为了聚气生能、通畅经络、平衡阴阳,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如此,则不必细守丹田具体位置,运用模糊理论,更利于练功人似守非守,避免死守,易学易练。如果从修炼内丹的角度看,就必须明确丹田的具体位置,因为练内丹一定要遵循严格的程度,选择最佳的路线和最易产生结丹、养胎、育婴、出神的生命能源所在地。否则,虽具有能源,但非炼丹所需要的药,练不出结果;或由于位偏路远,练出特异功能,但不便于在消耗最短的路线、部位上启动或推动,就会因消耗大而不易成功。 \x0d\\x0d\各有对下丹田的命名,是基本练功的实效和目的,并非定位上的差错。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所修功法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肚脐沿任脉的一个纵长区域,守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结丹,但脐中、关元、有跷这三个穴位气感最强,而这三个部位又以肚脐的综合效率为最好。尉迟静在《丹田部位探测的实践研究》中,做了针刺丹田的实践。针刺神厥(肚脐),可以引出循任、督脉环绕神厥、命门及向胸腹部斜行的放射状传感路线,而针刺气海、关元及阴窍时,则没有类似效应。所以下丹田定位在肚脐内,为最佳窍位。 \x0d\\x0d\而肚脐又分为到底是一寸二、前三后七,还是两肾之中等说法,在我的实证实修的体验中,是以脊前脐后,前三后七、两肾中间略下的这个体腔部位得气最为强烈。古人称这个部位为命门,这个命门不是命门穴。它无形、居身体之中,是全身的中点、极点、重心。这个部位,就是我们中功修的下丹田所在处。若找此部位,你可将身体正直,全身放松后,用意念去体会这个一身之中点。可用舌头在口腔内慢慢地滑动,把口腔当作腹腔,用舌头去滑动探测,然后体会那个中点。舌头就像鼠标在屏幕上寻找物品一样,找到_br /> ?道理,然后共同制定双方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则,这样,作为常人虽不能得漏尽通,但能通其它五通也可以了。 \x0d\\x0d\这次,我们把聚气养气、炼己筑基这个层面上平时不涉及那么深的,或者不能全部讲的,归纳之后都教给了同学们了。气功修炼与武术不一样,武术是“一日练一功,一日不练十日松”,而气功修炼,功能功力的增长除了自己的努力外,有时靠点破窗户纸。听过今天这堂课的人,可以免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宝贵的时光,一步就越到下个阶段。实际上这已经是在延年益寿了。 \x0d\\x0d\注: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如要依其修习,勿必三思。静修方法多端,综其要略,唯万缘放下,一心提起而已。实际上这已经是在延年益寿了。 \x0d\掌握了这十八密,进、守均可自如。如果掌握仅仅为了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终生习练这些内容已经足够了,掌握了这些方法,各类疾病也就自然痊愈。如果想进一步登堂问奥,这《静修十八密》也上前进之阶,它既是基础,又是伴随你今后进行修炼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期望这《静修十八密》能为普天之下的大众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及进一步探讨人体奥秘发挥作用。\x0d\修炼的注意事项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功法来定的,但是都有共同的一些禁令:\x0d\1)是在修炼时出偏该怎么处理。\x0d\2)是修炼时选择有花草的地方,忌无植物、空气不畅、暗黑场所、打雷下雨的天气。\x0d\\x0d\3)忌饭后3小时内练功,忌急功近利,忌未换气练功,忌功后未散功,忌练功太杂。\x0d\\x0d\4)忌辛辣刺激食物等等\x0d\\x0d\练习内功和气功、内功是打通经络、行走气血、开启智慧和潜能力的重要i阀门,是功力提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x0d\\x0d\气功分硬气功和养身气功,是运用气来强身健体,制敌取胜的一个文化传承。

道教有什么可以经常念的有益经

       清静,道教认为“道”包含着清和浊,静和动等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动是

       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治国治身都要清静。学道者如

       能清静,则与天地同寿。

       《道德经》中提到“静”字有十处。其中“清静”连用的仅一处。第十六章称“守

       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要将致虚和守静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

       叫做静,静了才是复命。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阐明了静

       的作用,能够克服扰动,制服暑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人的模范。第三十七章还称“不

       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说明要做到静的关键是“不欲”,即不起贪欲,清静无为,那

       么天下自然得到规范。《南华真经·天地》篇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

       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意即古代之善于治理天下者,没有贪欲而天下能自足,任其自然而万物能自化,心

       如深池之水那样的平静,百姓也就自然安定。《天道》篇还认为圣人之静,“非日静也

       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也”,进而将“静”视作观察和衡量天地万物的方法和标准。《淮南子·原道训》称:

       “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虚而恬愉者,万物之用也。”将“清静”

       和“柔弱”作为道德的至要。在《精神训》和《说林训》中还称“天静以清”,“水静

       则平”;《原道训》还认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都以“静”作为天地万物的规律

       和人的行为规范。由此,在阐述人主治国之术时,认为“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

       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君人之道,就是拿“处静”来约束

       自己,拿“节俭”而守纪律来约束下属。“处静”,就不会骚扰下属,“节俭”,就不

       会使民众产生怨恨的情绪。

       早期道教继承了先秦和两汉道家清静是“道”之本源的观点。《老子想尔注》认为

       “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要求“天子王公”,尽管荣华显达,被人尊奉,

       但是“务当重清静,奉行道诫”,不可妄为。对于学道的人,则“当自重精神,清静为

       本”。《太平经》中则认为天地有性,“善者致善,恶者致恶,正者致正,邪者致邪”,

       人只要能够自己“善”和“正”,就能感动天地。声称“人心端正清静,至诚感天,无

       有恶意,瑞应善物为其出。子欲重知其大信,古者大圣贤皆用心清静专一,故能致瑞应

       也。”从魏晋至唐代,“清静”一直是道士学道和修道的重要内容。葛洪《抱朴子内

       篇》称:“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将“静寂”作为学仙之法的基本要求。司

       马承祯《坐忘论》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学道的第一步就是“安坐收

       心离境,住无所有”,“法道安心,贵无所著”。收心的标准,就是“是非美恶,不入

       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只有收心,才能“各归其根,归

       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清静经》充分发挥了《道德经》的清

       静思想,认为“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唐代以后

       道门注家对此作了充分发挥,杜光庭在《清静经注》中称:“清者,天之气也,浊者,

       地之气也。”

       又曰:“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

       元初道士李道纯也注曰:“清浊本一,动静不二,流虽浊而其源常清,用虽动而其体常

       静。清静久久,神与道俱,与天地为一。”《清静经》着重阐述了清静修炼的要求是

       澄心遣欲,万类皆空,“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

       澄其心而神自清”。杜光庭在其注本中对此也有所阐释:“遣者,去除之喻也。人能去

       其情欲,内守元和,自然心神安静,心既安静,世欲岂能生焉?”

       李道纯认为“遣欲之要”为“悠悠万事,不是空一以贯之,终归元物”,就是经文

       所述之意:“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身心和万物,都被视作“空”,当然物欲即可摆脱。

       《清静经》还认为只是遣欲,还不能真正做到清静,只有“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

       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由此,修炼的“清静”,才是“真

       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样一种“清静”得道,实

       际上就是追求一种身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境界。既不为物累,也不为心累,

       不为累而累,也不为不累而累。

       宋元以后,清静之道与道教内丹修炼之术逐渐融合。《云笈七箓》卷五十六《诸家

       气法》引《元气论》称“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

       在此道”。

       意思是长生修炼之诀窍在于使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卷九十一《七部名数要记》称,

       “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卷九十二《仙

       籍语论要记》称,“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

       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则

       近真矣”。“近真”,就是得道的意思。全真道创立后,“清静”之法,就完全同精、

       气、神的内修联系在一起了。《纯阳真人浑成集》中有诗两首,一首题名《清》:“一

       念不起,万缘何生。虚无浩浩,月白风清”;另一首题名《静》:“外境不侵,内神自

       定。一点灵光,莹然自静。”这两首诗从“外侵”、“内念”等角度描述了内修中的

       感受。《真仙直指语录》引全真七子之一马丹阳之语,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

       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

       静所到也。”李道纯在《清庵莹蟾子语录》中述及“清净”时,也说“灵源浪息谓之

       清,性地无尘谓之净。神水本来清,随流便不澄。只今还不动,慧日自西东”,“清清

       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默识通玄关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认为内修之中,

       神水之流转,关窍之通透,都要依靠“清静”功法作为基础。

       清代全真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较为辩证地看待内丹修炼中的“动静”

       问题。他认为“静处炼命,动处炼性,集义生气,积气成义”,主张“成真作圣,皆从

       此一动一静,立其基。盖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

       此一出一入间,实为玄物之门”。认为内修的过程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在炼命阶段强

       调“静”,在炼性阶段强调“动”,只有在一动一静之中,修道之人才能炼就大丹。

       王元晖在其《清静经》的注本中称,修炼之士“当须入三静关”,要大静三百日,

       中静二百日,小静一百日。在入关期间,要“闭户不出”。但是,黄元吉在修炼场所

       的选择上,并不主张形式上的“静”,认为:“只要在欲无欲,居尘出尘足矣。古云:

       炼己于尘俗,原不可绝人而逃世,须于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尘情,扫得垢秽,否则未

       见性明心,即使深居崖谷,鲜不炼一腔躁气也。”至于玉液已成,炼金液大丹时,为了

       以山林的天地之气,养已身先天一气,才不得不入山采药,择静地而修之。在修炼过程

       中,黄元吉也认为动静是结合的,“当夫静坐之时,一心返照于虚无祖窍,务令无知识,

       无念虑,尘垢一空,清明尝见,庶几混混沌沌之中,落出一点真意,即是先天之意。从

       此有觉,即先天之觉。从此有动,即先天之动”。通过“静坐”的修炼,达到先天之

       “觉动”。在一静一动之中,“真精真气真神,即从此而生”。

       一、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最主要的是《道德经》。另外还有《 南华真经 》《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度人妙经 》《阴符经》《清静经 》《西升经》《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玉枢经 》《三官经》《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 》《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龙门心法 》等等。

       二、常诵经典

       1、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 》,《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 》,《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邱祖忏文》,《小赞及结经谒》等

       2、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 》,《诸真宝诰 》,《中堂赞及报恩宝诰》,《小赞及结经偈》等。

       好了,关于“清静经越念越害怕”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清静经越念越害怕”,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