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_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谢谢大家给我提供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的问题集合。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每个问题,并提供一些相关资源和参考资料,以便大家进一步学习和了解。

1.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2.《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

4.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精选3篇

5.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6.文言虚词“也”知识点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_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 文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文言文是 高一语文 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个人教学计划合集5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下册语文考的都是什么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

        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4、相关资料(在课文赏析中涉及到时给学生做补充)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

        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边轻声朗读,边梳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前2段)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每组选代表发言,师引导大家筛选归纳: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智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二、课文赏析

        第1段

        (1)、生齐读第1段。

        (2)、师示范串讲梳理第1段。(为学生后文的接龙串讲做示范)

        (3)、留时间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字词上得到落实)

        (3)、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段知识点:(为后文学生的讨论归纳做示范)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4)师引导学生串析本段: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阐述两军驻扎位置: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5)师引导学生2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2段

        (1)男生齐读本段。

        (2)女生接龙串析本段。(师点拨)

        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3)生质疑问难,师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学生讨论归纳本段知识点:

        “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5)师引导学生用5分钟即兴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精选3篇

       高一网权威发布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更多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相关信息请访问高一网。

        导语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下面是大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文言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精选3篇

        高一语文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的最佳时期,所以同学们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打好语文学习的坚实基础。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语文重点知识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篇一:

        1.峥嵘:不平凡,不寻常。2.斑斓: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3.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4.佝偻:脊背向前弯曲。5.跫音:脚步声。6.如愿以偿: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指愿望实现。7.深邃:深的;幽深。8.幽僻:形容环境偏远、幽静。9.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10.袅娜:形容草木柔软细长;形容女子姿态优美。11.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12.倩影:美丽的影子。13.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14.婀娜:轻盈柔美貌。15.宁谧:安静,安宁。16.沧桑: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17.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18.隽永:(言辞、诗文或其他事物)意味深长,引人如胜。19.邂逅:不期而遇。20.芜杂:多而杂乱,没有条理。21.嫉恨:憎恨。22.诽谤:造谣污蔑,恶意中伤。23.诅咒:咒骂。24.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显著。25.豁然开朗:豁然,宽敞的样子。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26.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27.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28.民不聊生:人民没法生活。聊,依赖。29.藏蛰(zh?):躲藏,蛰伏。30.端倪:①事物的眉目;头绪。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31.永葆生机:永远保持生机。32.奚落:讥诮;讽刺。33.不名一钱:形容极其贫穷,一个钱也没有。名,占有。34.慰藉:安慰,抚慰。35.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不肯轻易迁移。36.亵渎:轻慢,冒犯。37.杀一儆百:儆,警戒。杀一个人而使许多人引以为戒。38.蹉跌:失足跌倒,比喻失误。

        四.词语辨析1.均匀?和谐原句: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饿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月色》?均匀?是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多指时间或空间间隔。?和谐?是指配合的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合

        2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句: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可以省去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我的空中楼阁》)?空中楼阁?重在说明没有根基,脱离实际,根本不可能,它是幻想,可比喻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空想等。?海市蜃楼?是幻景,可比喻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

        3.意图.企图原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与地坛〉〉)?意图?,指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打算,名词;企图,指图谋、打算,动词,如:在这篇作品中,作者企图表现的主题并不突出。

        4.领域.范畴原句: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二者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一定的范围.?领域?,可以指认识的范围,也可以用于一般的社会活动,使用范围较大.?范畴?,哲学术语,只能用在思维逻辑等方面,使用范围教小.如:本质和现象是唯物主义辨证法的基本范畴.5.摸索.探索原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探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摸索?,指在不明方向.缺少经验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对象多为方向.门径.经验等.有?试探?的意思.。?探索?,侧重进行深入的探究,试图发现,求得隐藏的事物,对象多为本质.根源.奥秘.规律等。书面语言色彩更为严浓厚。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6.历程.里程原句: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里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的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上的讲话》)?历程?指经历的过程。?里程?指发展的过程。

        7.喧闹?喧哗?喧嚷?喧扰.?喧腾原句: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胡同文化》)喧闹:喧哗且热闹,如:喧闹的城市。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如:笑语喧哗。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如:人声喧嚷。喧腾:喧闹沸腾,如:工地一片喧腾。

        8.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原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大不愿意搬家。(《胡同文化》)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9.微薄?浅薄原句: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宽容>序言》?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浅薄,指缺乏学识或修养,或指思想轻浮。

 篇二:

        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月释其政政,通?征?。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亿有三千有,通?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反,通?返?。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三.常见实词归类

        1.〈〈烛之武退秦师〉〉则名微而众寡(低微)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隐隐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疆,以?为边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喜欢,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

        2.〈〈勾践灭吴(节选)〉〉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自杀未遂(实现,成功)遂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就)遂使之行成于吴(最终)

        3.〈〈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方圆)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地方)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刚、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善良,善事)王曰:?善。?(好,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诚意,真心)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实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夹杂)

        4.〈触龙说赵太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厉害)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严重)甚目似瞑,意暇甚(很)好读书不求甚解(仔细,深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及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以及)徐公何能及君也(赶得上)少时,一狼径去(短时间)少太后之色少解(稍微,略微)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年龄小,sh?o)太后笑曰:妇人异甚(特别)异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诧异)曰?姑俟异日观?云尔(另外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质(质地)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做抵押品,做人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询问)

        5.〈寡人之于国也〉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兵器,代指武力)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部队)草木皆兵(士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弯?相对)直直不百步耳,是亦直也(只,不过)理直气壮(公正的,正义的)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钱)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去)夺喧宾夺主(压倒)

        6.〈劝学〉用心一也(因,由)又备经年裹物之用(用途,用处)用兵精足用,英雄乐业(物资财用)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采用)皇上欲大用康先生(任用)虽有槁暴(p?,晒)暴暴殄(tiǎn)天物(b?o,糟蹋)性情暴躁(b?o,急噪)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远看)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给)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圣心备焉(具备)备有备无患(准备)关怀备至(详备,完全到位)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qi?ng,强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主强(qi?ng,强壮,强大,健壮)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ng,有余,有多)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强迫)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消失)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佛印绝类弥勒(极,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篇三:

        1.多音字的分辨

        攒攒射(cu?n)沓拖沓(t?)

        积攒(zǎn)一沓(d?)

        难以数计(shǔ)便便宜(pi?n)

        数数见不鲜(shu?)方便(bi?n)

        数量(sh?)芳菲薄(fěi)

        弄弄堂(l?ng)芳菲(fēi)

        弄潮(n?ng)给给予(jǐ)

        脉脉搏(m?i)给以(gěi)

        脉脉含情(m?)孱孱头(c?n)

        豁豁然开朗(hu?)孱弱(ch?n)

        豁出去(huō)颤颤抖(ch?n)

        参加(cān)颤栗(zh?n)

        参人参(shēn)参差(cēn)抹杀(mǒ)抹抹布(mā)倔倔强(ju?)拐弯抹角(m?)倔头倔脑(ju?)擂大吹大擂(l?i)栅栅极(shān)擂台(l?i)栅栏(zh?)俩俩人(liǎ)期不期而遇(qī)伎俩(liǎng)期年期月(jī)没没齿难忘(m?)塞款塞入朝(s?i)没有(m?i)塞住(sāi)不塞不流(s?)屏屏风(p?ng)屏息(bǐng)单单于(ch?n)姓单(sh?n)处处罚(chǔ)骑胡服骑射(q?)怔怔住(zh?ng)处所(ch?)铁骑(j?)怔忡(zhēng)2形近字的分辨荫庇(b?)惴惴(zhu?)瑕疵(cī)揣摩(chuǎi)端详(duān)刚愎自用(b?)相悖(b?)心腹(f?)脖颈(b?)崎岖(q?)众口铄金,矍铄(shu?)倚马可待(yǐ)闪烁(shu?)骑兵(q?)瓦砾(l?)绮丽(qǐ)一诺千金(nu?)淆乱乾坤(xi?o)偌大(ru?)肴馔(y?o)喏喏连声(nu?)半晌(shǎng)不容置喙(hu?)响遏行云(xiǎng)如椽大笔(chu?n)军饷(xiǎng)缘木求鱼(yu?n)掾吏(yu?n)绵亘(g?n)城垣(yu?n)气馁(něi)永恒(h?ng)绥靖(su?)齐桓公(hu?n)肆无忌惮(d?n)耸峙(zh?)殚精竭虑(dān)持久(ch?)邯郸(dān)侍奉(sh?)弹药(d?n)恃才傲物(sh?)箪食壶浆(dān)长篙(gāo)汩汩(gǔ)枯槁(gǎo)汨罗江(m?)缟素(gǎo)频频(p?n)稿酬(gǎo)濒临(bīn)诅咒(zǔ)沮丧(jǔ)狙击(jū)咀嚼(jǔ楔子(xiē)朗照(lǎng)锲而不舍(qi?)琅琅(l?ng)自诩(xǔ)残羹冷炙(zh?)栩栩如生(xǔ)针灸(jiǔ)翌日(y?)一番(fān)踱着(du?)藩篱(fān)忖度(du?)蕃衍(f?n)惦念(di?n)蹩进(bi?)掂量(diān)一瞥(piē)踮脚(diǎn)撇捺(piě)悼词(d?o)估量(gū)棹桨(zh?o)沽酒(gū)泥淖(n?o)怙恶不悛(h?)

文言虚词“也”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知识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1: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 短语 ?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①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十三年》。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下面是我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第一层后: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

       好了,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