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答案_与顾章书阅读答案翻译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答案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答案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文言文一墙之争朱纲正

2.关与文言文《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的问题

3.与顾章书文言文翻译

4.文言文详解pdf

5.关于文言文《崔祐甫》的题

6.怎么理解文章《与顾章书》中所写的景和情?

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答案_与顾章书阅读答案翻译

文言文一墙之争朱纲正

       1. 蠹众木折 文言文

        出自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从而产生两个成语,即蠹众木折和隙大墙坏。”

        蠹众木折,解释为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隙大墙坏,解释为墙缝大了,墙就要倒。

        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国家的裂缝和人民的蛀虫,一方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和消灭,法律惩戒制度的完善是必要措施,以此防范和惩戒以权谋私和鱼肉百姓之举。另一方面,只是在漏洞出现之后去弥补,是不足以从根源处解决问题的,应当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起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注重当权者精神道德修养。

2. 谁能告诉我文言文《蠹众木折》 原文+翻译

        发 音 dù zhòng mù zhé

        释 义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出 处 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示 例 请记住~的教训。

        出自战国·卫·商鞅《商君子·修权》:“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从而产生两个成语,即蠹众木折和隙大墙坏。”

        蠹众木折,解释为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

        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

        隙大墙坏,解释为墙缝大了,墙就要倒。

        比喻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

        国家的裂缝和人民的蛀虫,一方面需要及时的修补和消灭,法律惩戒制度的完善是必要措施,以此防范和惩戒以权谋私和鱼肉百姓之举。另一方面,只是在漏洞出现之后去弥补,是不足以从根源处解决问题的,应当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起社会统一的道德体系,注重当权者精神道德修养。

3. 卜天璋文言文的翻译文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武宗时,迁升为宗 *** 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天璋为山南廉访使。人们都认为他已年老,一定不会上任。

        卜天璋说:“国家正遇危难,我虽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岂敢逃避困难!”于是挺身赴任。到任后,他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

        当时物价飞涨,卜天璋下令不要压低物价,听任民众自由买卖,引来商人的车船汇集贩运,米价很快就跌了下来。又留下御史台的赃罚库缗钱,不再输送到御史台,用来赈助饥民,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正值朝廷下诏给三品官,令他们论说当时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举二十件事上奏,共一万余言,列出条目名之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从此后便辞官归家了。回到汴梁后,他把自己余下的俸禄都施。

4. 文言文‘与顾章书’的相关练习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③,孤峰限④日,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葺⑦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⑨,于斯⑩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11) 注释:①[仆]作者谦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③〔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④(限)遮断。

        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⑦〔葺〕修建。⑧[竹实]又名竹米,隐士所食之物。

        ⑨〔资〕出产。⑩[斯]这里。

        (11)〔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课改区] 1.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作者的归隐之举持何态度?请简述观点及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顾章书》答案 1.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2. 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5. 译文

        黄州(地名 黄州赤壁就是现今的湖北黄冈赤鼻矶) 少西(方位) 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为山麓) 斗入江中(竖直插入大江之中) 石室如丹(指石壁通红) 丹(丹砂 红色的矿石) 作答的老兄答案中有错误: 《传》云(指的是某本书中记载,一般《传》通指《春秋左氏传》,但是由于东汉是春秋之后,所以这里可能另有所指,无从考证)。我们继续往下翻译:

        曹操战败之处是赤壁。有人说:“不是这里”。当时,曹操战败兵退华容道,道路多是泥泞难行。曹操让老弱伤病者先走,步行走过这里。(指未骑马,这句翻译自古有分歧)曹操说:“刘备聪明过人但谋事不足,华容道两旁都是芦苇,如果让人在此放火,那么我们将没有活下来的人了。”现在赤壁西侧对岸,就是华容镇,大概就是这里了。但是岳州也有华容县,最终不知哪个才是真华容道。

        今日李委秀才前来向我辞别,因此用小船装载美酒欢饮在赤壁之下,李委擅长吹笛,喝酒喝得开心吹奏了数曲,大风四起,浮云涌动,大鱼跳出了水面,栖息在山上的水鸟也受到惊吓飞了起来,因此想起火烧赤壁的故事(这里孟德,周郎代指赤壁之战)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正逢范子丰兄弟二人来向我求取书字,于是把此事写下来给他们。

6. 文言文:鳝救婢的解释

        鳝救婢疾,店东放生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后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

        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醒来以后,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

        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於是停止行业,拆除炉,将库存的数石活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7. 公孙仪不受鱼文言文

        原文

        ①公孙仪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⑧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⑨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②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迁就他人。⑦枉:违法曲断。 ⑧即:假如。 ⑨给:供给。

        编辑本段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犯法;犯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即使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说明了要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

        ?wtp=tt

8. 有嵇康者在什么文言中

        出自《嵇中散孤馆遇神》。

        原文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译文

        有一位叫嵇康的人,曾经游览天台山,忽然听到山谷中琴声幽幽,寻声找去,来到一处茅舍,一位容貌清丽的女子开门。这位神女说:“看到先生爱琴,我另有《广陵散》赠送。这是天籁之音,是琴曲中的大丈夫啊,不可以轻易传给别人。”嵇康问:“是什么人作的曲子?”回答说:“是广陵子啊。早年在山中教聂政习琴,形影不离如同亲人一般啊。”嵇康恍然大悟,恭敬地请求神女传授给他,学习至天亮才离散。

        嵇康一生独爱这个琴曲,虽然有达官贵人求教,他一概不传。到嵇康将要在东市上赴刑的时候,三千名太学生“请求朝庭赦免嵇康让嵇康做他们的老师”,最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在刑场前调琴而弹,琴弦弹动处风停云止,人鬼全都寂静无声,只有音符在琴上跳跃着,他的思绪在指尖滑动,他的情感在五弦上流淌,天籁之声在青天之上回荡,仙乐袅袅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琴弦发出铮铮之声有如兵器相撞击,使天地惊恐,使鬼神哭泣,听着的人们无不改变容颜。曲毕长叹一声:“袁孝尼曾请求学习此曲,吾吝惜坚决不传,《广陵散》从今天就断绝了!”最终他壮烈激昂地赴死。海内之士,没有谁不痛惜。

关与文言文《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的问题

       一、原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二、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扩展资料:

       赏析:

       1、《与顾章书》 这篇仅仅83个字的文言文简短但是优美动人。文章描写的是石门山的优美静谧的风景。这些读起来让人觉得这些景色如诗如画般美丽。极大地表达了作者喜欢大自然、沉浸于大自然的轻松惬意的心怀。也透露出作者的阔达心态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2、文章先进行叙述,然后再描写景物。在写景物中,作者又穿插了叙述,最后又抒情。这种叙述与抒情是自由交替的。读者可以从叙述与抒情中感受到一静一动的景物,给人清新美丽的感觉。文章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对偶和拟人。

       

参考资料:

与顾章书-百度百科

与顾章书文言文翻译

       1...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分析嘛.就是让文章更生动些

       刚刚去看了下课文.,.

       2《与顾章书》 这个文章是写.生活在深山中的美好,<与朱元思书>是写他沉醉与富春江的景色以及对追求功名的人的鄙弃

       3...《与顾章书》说他认为自己归隐能欣赏更多景色以及不想看到那些热衷功名的人。。

       以上是我的观点。。

文言文详解pdf

       我上个月因为得病辞了官职,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在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哪里是虚言啊。

关于文言文《崔祐甫》的题

       1. 求一篇古文的详解

        详细翻译:

        昔者魏王拥土千里(以前魏王拥有千万里土地),带甲三十六万(带领三十六万士兵),其强而拔邯郸(他的强势攻破了邯郸),西围定阳(向西包围了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朝见)天子,以西谋秦(借助定阳打秦国的主意)。秦王恐之寝不安席(秦王对此很害怕,连睡觉都不踏实),食不甘味(吃东西也没胃口),令于境内(在境内下令),尽(把…所有)堞中为(当做)战具(兵器),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找了些不怕死的当将领),以待(防御)魏氏。卫鞅(商鞅)谋于(为…出主意)秦王曰:‘夫(不译)魏其功大(魏王以他巨大的功劳),而令行于天下(在天下施令),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他们势必强大)。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因此以一个秦国抵抗强大的魏国,恐怕难以胜利)。王何不使臣见魏王(皇上何不让我去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答应)。卫鞅见魏(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大王的功劳够大),令(施令)行于天下矣。今(现在)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跟从于大王的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棰使也,不足以王(称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大王不如向北攻打燕国),东伐齐(向东讨伐齐国),则赵必从矣(那么赵国必然服从);西(向西)取秦,南(向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想法),而从天下之志(顺从天下人的愿望),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图谋)齐、楚。'魏说于(被说服)卫鞅之言也,故(因此)身(住到)广公宫,制(制造)丹衣柱,建(建造)九斿,从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这是天子的位置),而魏王处之(但是魏王占用了)。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打败)其(魏)十万之军。魏王大孔(恐?)跣行按兵于国(在国内按兵不动),而东次(不如、比不上、被打败)于齐,然后天下乃舍(舍弃)之。当是时(就在这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秦王在西河外受朝拜),而不以德(恩惠)魏王。故曰卫鞅之始(因此说这一开始是…)与秦王计也,谋约(商量好)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 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西河之外也被秦合并)。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 求六篇文言文+题目+答案越短越好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翻译句子。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

        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 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

        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

        翻译句字。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

        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文中的 之 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

        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

        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 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

        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

        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

        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

3. 文言文的解释帮忙查一下五柳先生传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梁武帝天监初,为郡主簿。天监六年 (507)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

        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送柳吴兴竹亭集》"夕鱼汀下戏,幕雨□中息。

        白云时去来,青峰复负侧。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衬出离别时分的凄婉气氛。

        又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他的一些五言诗句,如"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折荷缝作盖,落羽纺成丝"等,民歌风味也比较浓。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此外,如《边城将四首》,歌颂将士们"高旗入汉飞,长鞭历地写"的英雄气概;《闺怨》写征人家属相思之苦,都比较有现实内容,在当时诗歌中不多见。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

        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梁武帝曾有“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

        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隋书·经籍志》录有《吴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吴朝请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译文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

        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

        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

        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

        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方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

4. 谁能告诉我常用的文言文解析

        1 比 ①并列,靠近 ②比较,相比 2 鄙 鄙陋,目光短浅 3 兵 ①兵器,武器 ②兵士,军队 4 病 ①疾病,生病 ②疲劳,困苦不堪 5 察 观察,明察,识别 6 彻 穿透 7 乘 ①坐,驾(战车) ②趁着,引申为“冒着” 8 从 ①跟从,跟随 ②顺从,听从 9 当 ①对着,面对 ②在,正在 ③当前 ④占着,把着 ⑤应当 ⑥(dàng)相抵,当作 10道 ①路,途 ②思想,道理,主张 ③说,谈论 11得 ①得到,获得,找到 (知道,了解)(看到) ②得当,合适 ③能够,可以 12定 ①安定,稳定 ②平定 13伐 ①砍伐 ②进攻,征伐 14犯 ①侵犯 ②触犯,冒犯 ③冒着 15方 ①方形 ②方圆,周围 ③地域,区域 16负 背,以背载物 17赋 ①征收,敛取 ②赋税 18覆 ①覆盖 ②颠覆,灭亡 19更 更换 20故 ①缘故,原因 ②故意,特意21顾 ①看望,拜访 ②回头看 22观 ①看,观赏 ②观察,考察 23归 ①返回,归来 ②归还 24好(hào)喜欢,喜好 25号 ①(háo)大叫,呼啸 ②(háo)大声哭 26还 ①返回 ②同“旋”,回转,掉转 27惠 恩惠,给人以好处 28及 ①赶得上 ②至,到 ③趁着,等到……时 29极 极点,尽头 30计 ①计算,计量 ②统计,汇总 31加 超过,虚夸,以少报多 32假 借,借来 33间 ①间隙,中间,期间 ②(jiàn)隔开,间断 ③(jiàn)参与 34简 挑选,选择 35见 ①看见 ②往见,拜见,参见 36节 气节 37竭 ①竭尽,尽力做某事 ②枯竭,完 38尽 完,没有了 (过完) (毫无保留) 39进 ①向前,前进,上进 ②进献,献上 40居 ①居住 ②处于 ③停留 ④在时间词前,过了 ⑤相处41举 ①提拔,举荐 ②发动 ③全 42具 ①具备,具有 ②详细 43俱 在一起,一起 44聚 征集 45苦 愁苦,被某事物所苦 46类 类似,相象 47良 ①精良,美好 ②贤善,贤良 48临 ①面对,对着 ②靠近 ③正当,将要 49虑 ①思想,心思 ②顾虑,担心 50论 ①议论,述说 ②学说,观点,论断 ③判定,定罪51漫 ①满,弥漫 ②不可辨认 52灭 ①暗,看不见 ②灭亡,消灭 53名 ①名称,名字 ②有名气,著名 54明 ①明亮,光明 ②照亮 ③明智,贤明 55命 ①命令 ②指派,差遣;吩咐 ③使命 56谋 ①咨询,谋议,考虑 ②商量,谋划,出主意 57难 ①不容易 ②(nàn)灾难,祸殃 58平 ①平坦,无凹凸 ②铲平,削平 ③公正,公平 59戚 悲伤,忧伤 60启 开,打开61奇 ①奇特,特别 ②(jī)零数,余数 62强 ①壮健,强盛,强大 ②(qiǎng)勉强 63清 ①凄清,冷清 ②清爽 64请 请求,请允许(我) 65穷 极,尽,(走)完 66秋 日子,时期 67求 ①寻找,寻求 ②要求,谋求 68取 ①拿 ②索取 ③获得,开出 69去 ①离开 ②除掉,去掉 ③损失,失去 70全 ①完整 ②保全71任 ①责任,职责 ②任用,委任 72入 ①进入,与“出”相对 ②交纳,进献 ③收入,收进 73塞 ①(sāi)充满,塞满 ②(sè)阻塞,堵塞 74善 ①好,好的,善良的 ②善于,擅长 75少 ①数量小,不多 ②(shào)年幼,年轻 76舍 ①放弃,离开 ②(shè)房屋,住宅 77身 自己,身体,生命 78生 ①草木生长,长出 ②使……活 ③生活,生计 ④对读书人的称呼 79胜 ①超过,胜过 ②忍得住,能承受 80师 军队 81施 ①施行,实施 ②设置,安放 82实 诚实,真实 83食 ①吃 ②食物 ③同“饲”,给吃,供养 84使 ①命令,派遣 ②出使 ③致使,让 85属 ①类,类属,一类 ②同“嘱”,嘱托 86说 ①说,讲,告诉 ②同“悦”,喜悦,高兴 ③古代的一种文体 87素 白色的88汤 ①热水,开水 ②同“烫”,用热水焐 ③(shāng)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9通 ①达,到达 ②通过,畅通 90痛 悲痛 91亡 ①灭亡,消亡 ②使……遭到灭亡 92望 ①远看 ②对着 93为 ①替 ②做,作(雕刻)(写)③任,担任,充当 ④变为,成为 ⑤当作,作为,认为 ⑥是 94徙 迁移 95狭 窄,不宽阔 96鲜 鲜艳 97向 以前,原来 98效 ①见效,奏效,有成效 ②任务,重任 99信 ①言语真实,诚实 ②信用,守信用 ③相信,信任 100兴①(xīng)起,兴起 ②(xīng)兴盛,复兴101行①行走 ②做,实行,从事 ③品行 ④(háng)(军队)行列 102形①身体 ②形状,样子 ③表露,表现 103修①整治,修理,修建 ②长 104徐 缓慢,缓缓 105许①同意,答应,允许 ②表约数,上下,光景 106寻①找寻,寻求 ②顷刻,不久 107业①事业,功业 ②职业 108遗①遗留 ②(wèi)给予,赠送 109夷 平坦 110贻 赠送,送给111异①不同 ②奇特的,与众不同的 ③其他的,别的 ④诧异 112易①变换 ②换,交换 113诣 往,到……去(见) 114益①增多,增加 ②益处,好处,得益 115阴 山之北,水之南 116引 引用 117应①理睬,响应 ②答应,回答 118盈①满 ②充足,增长 119游①游水,在水中浮行 ②出游,游览 120余①我,我的 ②遗留,剩下(的)③其他,此外 ④整数后表不定余数121语 说话,谈论 122缘 沿着 123远①遥远,空间距离大 ②久远,指时间漫长 ③深奥,深远 ④不接近,疏远 124云①说 ②如此,这样(常与“尔”连用) ③云朵(“云”的简体字) 125阅①看,观览 ②经过,经历 126责 责备,责罚 127章①印章 ②花纹 128知 知道,懂得 129止①停止,停留 ②阻止,劝阻 130治 惩治,治罪131致 取得,得到 132质 质地,本体 133众①众人 ②多,众多 134专①专一,专心 ②独有,独占 135走 跑,逃跑 136。

怎么理解文章《与顾章书》中所写的景和情?

       1. 有关崔瞻的文言文题目

        崔瞻,字彦通,聪悟勤学,有文才,容貌英俊举止优雅,神采端庄,不随便发言。

        十五岁时,被刺史高昂召去任主簿,清河公高岳徵用崔瞻为开府西合祭酒。崔暹为中尉,启奏朝廷任崔瞻为御史,这是因崔瞻有才气与名望的缘故,并非出於对他的喜爱。

        高祖入朝,崔瞻回到晋阳,与北海王晞同被召作陪从,都是诸公子的宾友。随后作相府中兵参军,改任主簿。

        世宗驾崩,秘未发丧,显祖任命崔瞻兼作相府司马出使邺。魏耋静帝於人日登云龙门,崔瞻的父亲崔?陪同宴饮,又命崔瞻坐在孝静帝近边,也让崔瞻作应诏诗,孝静帝问邢邵等人道:“此诗与他父亲作的诗相比怎麽样?”众人都说:“崔?的诗博雅弘丽,崔瞻的诗格调清新,都可被称为诗人之冠。”

        宴会结束后,众人共同感叹赞赏他们,都说:“今天的宴会是同时为崔瞻父子举办的。”。

       

2. 崔沔,字善冲 文言文答案

        崔沔年,字善冲,唐朝诗人。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进士出身。崔沔八岁时父亲就死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

        十三岁时,他妈又得了眼病,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到处为母亲求医问药,但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纪,就支撑起了这个家,把母亲伺候的好好的。

        崔沔家门口有一个水塘,塘边是一条弯弯的小路,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从这里经过。一天晚上,母子俩正在吃饭,忽然听见门外有嘈杂的喊声,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来,刚才一个小孩摸黑从塘边走过,一不小心掉到水里去了,幸好救的及时才捡了条命。

        回到屋里,母亲忽然对崔沔说:沔儿,你明天在屋门前挂一盏灯笼嘛!这里路窄,晚上又黑,人家从这里过很不方便,照起灯笼就不会掉到水里头了。崔沔担心用油要多花钱。

        妈说:我们节约点就行了。崔沔是个孝子,当即就依了母亲的意思。

        第二天,天刚黑的时候,他就在屋门口挂起了一盏灯笼。大家都很感动,知道崔沔家里穷,便你一家我一家,自愿拿出一点油送来。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掉到水里头了。崔沔一边种菜糊口,一边发奋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进士。

        他念念不忘母亲,经常陪着母亲游玩。一天,他们去馆子里吃饭,崔沔拈了菜给母亲吃。

        母亲吃了问:这是何菜?崔沔说这是高笋,母亲便说:高笋好吃,细滑爽口。为了让母亲时常能吃到高笋,崔沔后来请人在家门前挖塘栽上了高笋,并在周围栽上果树。

        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终不忘母亲养育之情。后来母亲去世了,崔沔很伤感。

        他回到自己简陋的家里为母守孝,塘里遍种高笋,每一年清明总不忘给母亲送上一份高笋,白玉一样的高笋承载着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为之钦佩感动的不得了,为了纪念崔沔对母亲的孝心,后人就把这地方取名高笋塘。

        崔沔的儿子崔佑甫,后来成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贤相;崔沔的孙子崔植也成为唐穆宗李恒一朝的宰相。后人都认为崔沔子孙的富贵,是崔沔的孝心与善行所积下来的福报。

3. 李崇矩传文言文翻译及关于阅读题材及答案

        李崇矩[2]上党,史弘肇时为先锋都校,闻崇矩名,召署亲吏。乾祐初,弘肇总禁兵兼京城巡检,多残杀军民,左右惧,稍稍引去,惟崇矩事之益谨。及弘肇被诛,独得免。

        周祖与弘肇素厚善,即位,访求弘肇亲旧,得崇矩。谓之曰:“我与史公受汉厚恩,戳力同心,共奖王室,为奸邪所构,史公卒罹大祸,我亦仅免。汝史氏家故吏也,为我求其近属,吾将恤之。”崇矩上其母弟福。崇矩素主其家,尽籍财产以付福,周祖嘉之,以崇矩隶世宗帐下。显德初,补供奉官。从征高平,以功转供备库副使,改作坊使。恭帝嗣位,命崇矩告哀于南唐。还判四方馆事。

        宋初,李筠叛,命崇矩率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屯河阳,以所部攻大会砦,拔之,斩首五百级。改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同破筠众于碾子谷。及平泽、潞,遣崇矩先入城,收图籍,视府库。因上言曰:“上党,臣乡里也。臣父尚槁葬,愿护榇归京师。”许之,赐予甚厚。师还,会判三司张美出镇,拜右监门卫大将军,充三司使。从征李重进,还为宣徽北院使,仍判三司。

        乾德二年,代赵普拜枢密使。五年,加检校太傅。时剑南初平,禁军校吕翰聚众构乱,军多亡命在其党中,言者请诛其妻子。太祖疑之,以语崇矩。崇矩曰:“叛亡之徒固当孥戮,然案籍合诛者万余人。”太祖曰:“朕恐有被其驱率,非本心者。”乃令尽释之。翰众闻之,亦稍稍自归。未几,翰败灭。

        开宝初,从征太原。会班师,命崇矩为后殿。次常山,被病,帝遣太医诊视,命乘凉车还京师。崇矩叩头言:“凉车乃至尊所御,是速臣死尔。”固辞得免。[3]

        时赵普为相,崇矩以女妻普子承宗,相厚善,帝闻之不悦。有郑伸者,客崇矩门下仅十年,性险诐无行,崇矩待之渐薄。伸衔之,因上书告崇矩阴事。崇矩不能自明。太祖释不问,出为镇国军节度,赐伸同进士出身,以为酸枣主簿;仍赐器币、袭衣、银带。六年,崇矩入为左卫大将军。

        太平兴国二年夏,河防多决,诏崇矩乘传自陕至沧、棣,按行河堤。是秋,出为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未几,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麾下军士咸惮于行,崇矩尽出器皿金帛,凡直数百万,悉分给之,众乃感悦。时黎贼扰动,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众皆怀附。代还,拜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代宋偓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卒,年六十五。赠太尉,谥元靖。

        崇矩性纯厚寡言,尤重然诺。尝事史弘肇,及卒,见其子孙,必厚礼之,振其乏绝。在岭海四五年,恬不以炎荒婴虑。旧涉海者多舣舟以俟便风,或旬余,或弥月,崇矩往来皆一日而渡,未尝留滞,士卒僮仆随者皆无恙。信奉释氏,饭僧至七十万,造像建寺尤多。又喜黄白术,自远迎其人,馆于家以师之,虽知其诈,犹以为神仙,试已终无悔恨。子继昌

4. 关于"张露能"这篇短文的阅读题

        “张露能” 我的同桌张姗,人长得挺秀气,挺水灵,却落得了毛头小子的绰号..——“张露能。”

        前段时间,镇上组织医务人员给同学们进行脑膜炎疫苗注射。尽管有班主任督阵..,但见“荷尔蒙枪实弹”的白大褂拿着明晃晃、冷森森的针头,胆小的女生们早已哭爹叫娘了。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好不容易有几个胆儿稍大的男生开始慢吞吞地挽衣袖。

        不知是受了哪位同学“咝咝”抽冷气的影响,大家还是想临阵逃脱,就连一向被称为“易胆大”的易勇也怯怯地坐在位子上不吭声了。 “我来!”一个清脆的声音使乱哄哄的教室霎时安静下来。

        只见张姗从容地走上讲台,将挽起袖子的胳膊,伸向大夫,做“大义凛然”状。大家睁大了眼睛盯着她。

        当针尖扎入张姗手臂的时候,胆小的早已吓得闭上眼睛。等大家从惊恐中回过神儿来时,张姗早已“凯旋.. ”,而且还逞能似的说:“真的不疼,就跟蚊子叮一下差不多。”

        这下好了,男生们蜂拥而上,女生们也跃跃欲试。结果,全校就我们班打针速度最快。

        厕所“大会战”正在紧张地进行,因为这周是我们值周班,负责厕所卫生。 华锦囊妙计跑过来向张姗报告:“头儿(她是小组长),男厕所尿槽堵死了,弄不通!” 张姗抹了把汗,摇摇小辫子生气地说:“你们男厕所弄不通关我什么事!” “头儿,话可不能这么说。

        村看村,户看户,咱们百姓可要看干部!”华锦的嘴巴也不是吃素的。这可把张姗说火了:“有啥了不起,我去!” 我想拉住她,晚了。

        她呀,就这脾气。 华锦乐颠颠地在前边“鸣锣开道”似的嚷嚷:“快点,快点!咱女头儿视察工作来了!”慌得厕所里的男生提着裤子一溜烟儿地逃走了。

        张姗真有两下子。捅了一阵子没捅通,她急了,把木棍儿一扔,头一扭,一只手捂鼻子,一只手猛地伸进尿槽,使劲一拽,“哗——”通了,拖上来一块抹布。

        自然,张姗“露能”的行为成了同学们谈话的焦点。特别是华锦他们几个,边添油加醋地描述,边跷起大拇指。

        于是,“张露能”这个绰号便叫响了。 “张露能”,你真是好样儿的! 1、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绰号: 督阵: 凯旋: 2、文章写也“张露能”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归纳。 (1) (2) 3、用上词语赞扬张露能。

        ( ) 的张露能 ( )。

5. 关于文言文《王绒》的这个故事写一篇作文

        魏晋志怪小说迭出,所记之事,荒诞不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却务求真实可信,几乎可当信史读。譬如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巨举,就弃而不记。体现他孝心的事,只写他如何精心看护后母喜爱的李树。魏晋的人似乎特别爱吃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两件逸事,就都跟李有关。一则写他早慧,叫“道旁李苦”,成了凡人皆知的典故。另一则不太为人所知,写他的贪吝:说王戎家有好的李树,果子卖了,怕别人得到种子,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刘义庆亲见王戎是怎么钻的吗?我就有些不信。别说魏晋,就是用今天的技术,要把李核钻破,让种子不能成活;而又要保证李肉不破,让果子还能卖,除非用激光,恐怕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王戎当时怎么就能“恒钻其核”?实在让人费解。但千古而下,人们都信,汤一介给《世说新语》写导读,还特地强调了这个故事,至少他信。

        《世说新语》毕竟是小说,虽属纪实,难免讹传,那就看看史书吧。《宋书》中的谢灵运,东晋时担任过永嘉太守,赴任途中,肯定经过温岭,作为旅行家,他恐怕堪称史上第一位,留下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至少说明李白深信不疑。但不知李白是穿过这种鞋,还是见过这种鞋,凭什么就信?反正我不信。《宋书·谢灵运传》说他:“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穿木鞋爬山?想想都怕,谢灵运爬的,大多该是没有石级可走的山,那么,无论这鞋的“前齿”、“后齿”做得如何锐利,怕也是抓不住岩石的。如果此法可行,今天的女士穿高跟鞋爬/1-youshengxiao山,岂不如履平地?有一点生活常识就该想到:木鞋爬山,何来摩擦力?在木鞋底上装木齿,能装得住吗?装上以后,经得起踩吗?这很可能只是谢灵运的一个奇思妙想,他想象能有这么一双鞋,上山下山便能省不少力气。旁人一听,讹传开来,还以为他真有这样的鞋。

        更荒唐的是“酒池肉林”。一说到商纣的荒*奢靡,就要说到《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司马迁写的,后人照抄不误,在中国通史里,写到纣王,少不了要用“酒池肉林”来描述。但弱弱地问一句:用池子装酒,乙醇一挥发,还能叫酒吗?把屠宰好的肉挂得像林子,这肉能不发臭?把牛、羊、猪养着,吃一头杀一头,天天吃新鲜的,这道理纣王能不懂?说大话逗乐可,拿夸张写史书,这就是司马迁的不是。其实,读廿四史,类似不靠谱的记载实在是太多。

6. 文言文‘与顾章书’的相关练习

        仆①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③,孤峰限④日,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⑥幽居,遂葺⑦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⑨,于斯⑩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11) 注释:①[仆]作者谦称。②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③〔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④(限)遮断。

        ⑤〔幽岫〕幽深的山穴。⑥〔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⑦〔葺〕修建。⑧[竹实]又名竹米,隐士所食之物。

        ⑨〔资〕出产。⑩[斯]这里。

        (11)〔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2005年贵州省黔西南州课改区] 1.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作者的归隐之举持何态度?请简述观点及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顾章书》答案 1.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2. 蝉鸣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7. 关于 《题沈君琴 》的600字作文

        该诗哲理性很强。

        之后,“意”作为美学范畴始终贯穿于以后的琴论中,表示了他对弦外之意的追求,对“无弦”之美的肯定,生灭两圆离、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师以为文王之操也。”故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

        文中记载了孔子学习《文王操》的过程,从得其曲(曲调)到得其数(结构),这不光需要靠琴,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还要靠人的指头弹动,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何劳弦上声”之命题也同样认为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 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善。”

        《圆觉经》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所以按不同的键,和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木槌就会敲击相应的钢, 发出不同的声音,其意韵萧然,是则常真实”相通。

        值得注意的是。“意”是传统古琴美学中最为强调的美学范畴之一。

        琴乐中“意”的提出初见于《韩诗外传》卷五,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恒在此念、二曲,则其奥穷,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唐朝的韦应物写了一首《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吴物质基础,如四毒蛇具一箧,声有亦非生: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而不进,师襄子曰,《题沈君琴》一诗中所说的琴与声的关系,也是琴乐中象和意的问题,隐含有“得意忘言”的意思。古琴美学由此重视象。”

        曰:“丘已得其意矣,未得其人也。” 有间,复曰,认为“操琴之法大都以得意为主,虽寝食不忘,故操弄不过一。”

        《楞严经》曾对什么是“浊”有一段阐发。” 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夫子可以进矣。” 曰:“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

        有间,复曰,并把获得音乐的内在意蕴作为审美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宋沈括赞琴僧义海琴艺高超,也有“海之艺不在于声,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敲击钢丝 由于钢丝的粗细不同:“譬如琴瑟:“夫子可以进矣,其惟文王乎,《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说:“譬如机关由业转,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地火水风共成身。

        从字面上看是说,虽有妙音,若无妙指,以朝诸侯者,何劳弦上声”有异曲同工之义,对传统古琴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宋成玉磵《琴论》中有精彩的论述,提出了“弹人不可苦意思”美学命题,而在于声音之外。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随彼因缘招异果。

        另一段论述说得更为明确、箜篌、琵琶:“夫子可以进矣,一在一处相违害? 苏轼在这首诗中思考是:琴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其实,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夫子可以进矣。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类也。”

        有间,曰:“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黯然而黑,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谓“四大”,几然而长,以王天下,名之为浊。”

        也就是说,“浊”是尘土和清水发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梦溪笔谈·补笔谈》)之言:“譬如清水,亦同于苏轼之于琴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再得其意(意蕴)、得其人(为人),最终达到得其类(体貌)。

        此处最早将 “意”的美学范畴用于古琴音乐,琴之所以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凿岩泄奔湍,称古神禹迹。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这位作家对水石之间关系的疑惑与领悟,投于净水,土失留碍。

虚妄之书文言文翻译

       吴均的《与顾章书》这篇文言文,是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山林幽寂的。

       1、先写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

       2、作者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

       3、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

       石门山的幽寂

       1. 谁有兄弟虚妄的文言文翻译

        秦时有人家二兄弟,专好妄语,凡百有事便相绐。一日,思量云:“我二兄弟说话是无凭,可去门前深溪澡浴,洗去妄语。”弟曰:“诺。”兄手中先把得一片干脯,脱衣入溪,没水中去,少时出来,着衣服了,欹头摆脑,吃此一片干脯。弟问:“何处得肉脯吃?”兄云:“海龙王会客作席,见我来洗去妄语,遂得一片与我,滋味甚别,必是龙肝珍味。”其弟闻得,便脱衣,亦钻入水中去,去势稍猛,忽被顽石撞破着头浪,忙出来,鲜血淋漓,兄问:“你头如何破着?”答云:“龙王嫌我来得迟,将鼓槌打数十下,痛不可忍。”

        翻译:

        秦朝时,有这么一家人,兄弟二人专好说谎,大事小事都爱互相蒙骗。

        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人家都说咱兄弟俩说话无凭无据,咱们今天干脆就到门前的

        大河里好好洗洗澡,把那些妄语谎话全都洗掉。”弟弟说:“好。”于是,二人一起来到河

       

        边。

        哥哥在脱衣入水之前,手里预先拿了一片肉干,沉下水去没多久就游上来,穿好了衣

        服,故意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吃着这块肉干。弟弟一见,奇怪地问:“哥哥,你从哪里弄来

        的肉干?”哥哥就异常神秘地告诉他说:“海龙王正设宴会客,见我来洗去妄语,他很高

        兴,就给了我这片肉千。这肉干滋味真是奇特,想必是龙肝之类的美味珍品。”

        弟弟一听,不由分说,就脱下衣服,钻入水中。不料,由于动作太猛,一下子被河底的

        一块顽石撞破了头。

        他慌忙钻出水面游上岸来,头上仍是鲜血淋漓。哥哥一边替他包扎,一边问:“你的头

        怎么弄破的?”弟弟说:“龙王嫌我来得太晚,就拿起鼓槌把我的头敲破了。”

2.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阅读答案》古诗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传书言:曾子之孝,与母同气。

        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曾母曰:“愿留,参且到。

        ”即以右手扼其左臂。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臂以呼汝耳。”

        盖以至孝,与父母同气,体有疾病,精神辄感。曰:此虚言也。

        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乃谓德化至天地。俗人缘此而说。

        如曾母臂痛,曾子臂亦痛,曾母病,曾子亦病乎?曾母死,曾子辄死乎?传书称:魏公子之德,仁惠下士,兼及鸟兽。 方与客饮,有鹯?击鸠。

        鸠走,巡于公子案下。鹯追击,杀于公子之前。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让以击鸠之罪。击鸠之鹯,低头不敢仰视。

        曰:此虚言也。夫鹯,物也,情心不同,音语不通。

        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公子何人,能使鹯低头自责? (取材于王充所著《论衡》)注释:鹯(zhān):古书中的一种猛禽,似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

        故信而是之(这样) B。俗人缘此而说(因为)C。

        愿留,参且到(希望) D。 让以击鸠之罪(责备)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

        无不然之事 谓为信然B。巡于公子案下 其一犬坐于前C。

        盖以至孝 以其境过清D。圣人不能使鸟兽为义理之行 贤能为之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出薪于野,有客至而欲去。 ?公子耻之,即使人多设罗,得鹯数十枚。

        4、“虚言”之“虚”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借“虚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参考答案:19。

        A 20。 A D21。

        ①(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②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鹯,捕到了数十只鹯。

        22。 传书记载曾子至孝所以身在野外竟能感应母亲扼腕之痛;魏公子至仁所以捉住杀鸠的鹯竟能使它低头自责。

        (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作者借虚言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思考,不能迷信书本。(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

        小题1: A

        小题2: A D

        小题3:①(曾参)出门到野外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见他不在,)就想离开。

        ②魏公子以自己不能保护这只斑鸠为耻辱,立即叫人多设罗网捕鹯,捕到了数十只鹯。

        小题4:传书记载曾子至孝所以身在野外竟能感应母亲扼腕之痛;魏公子至仁所以捉住杀鸠的鹯竟能使它低头自责。(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作者借虚言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善于思考,不能迷信书本。(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试题分析:

        小题1:句中的“是”应译为“正确”。整句的意思是“所以相信它,认为它是对的”。

        小题2:A项中的“然”,前者译为“对,正确”,后者译为“这样”。D项中的“为”,前者为动词,后者译为“被”介词。B项中的“于”均为“在”,C项中的“以”均为“因为”。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出薪”“耻”,句子中的“出薪”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外出,另一个是砍柴。“耻”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译为“以……为耻”。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文中讲了两个记载不实的故事来证明了“虚言”之“虚”,这两个故事一个是有关曾子的,一个是有关魏公子的,概括出来即可。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在于书中的记载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读书要持怀疑的态度,不能完全相信书中的记载。

        点评:要运用所学文言文常识知识,疏通文意,大致理解文章内容,题目涉及到的部分再精读。文中的议论性语句要尤其重视,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4. 虚妄是什么意思

        词目:虚妄 发音:xūwàng 英文:[unfounded;fabricated;invented] 词义: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万物都是意识产生的,意识产生的东西称为相,所以有世间万相之说,这个世间万物都是虚的,所以叫虚妄 [unfounded;fabricated;invented] 荒诞无稽 虚妄的故事 荒诞无稽.汉 王充 《论衡·书虚》:“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於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 明刘基 《松风阁记》之二:“我佛以清浄六尘为明心之本.凡耳目之入,皆虚妄耳.”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一切根本的根本若不究诘一下,重新估定的评价能保没有虚妄么?万一有虚妄,立足点就此消失.” 编辑本段概述 现在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花的话》中出现.虚假、非真实之意.或略作妄.其义细别有三,即:(一)梵语 a-santa-bha^va,乃非实在之意.如妄法、妄境、妄有.(二)梵语 vitatha,即非理迷执之意.如妄识、妄心、妄念、妄执、妄情、妄分别等.(三)梵语 mr!s!a^,乃虚诳之意.如妄语、妄言.无实云虚,反真云妄.圆觉经曰:“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法华经譬喻品曰:“佛之所说,言不虚妄.”涅盘经三十八曰:“一切恶事,虚妄为本.”盖万法唯心造,心外无别体.然愚痴凡夫起妄心乱识,生种种分别,或执心外有实法,或执实我,此实我、实法之见,即为遍计所执,不契真性,故称虚妄分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将虚妄分别分为根本分别、相分别、相显现分别、相变异分别、相显现变异分别、他引分别、不如理分别、如理分别、执着分别、散乱分别等十种,并广为解说其相.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开放分类: 文学,词语,词汇,国学,词典。

5. 《论衡》王充 书虚篇 部分翻译

        译文:

        社会上一般人相信无根据胡说八道的书,认为竹简和丝织品上记载的,都是贤圣传下来的,没有不对的事,所以相信它,认为它是对的,并且读它、背诵它。看见真实正确的一般书与他们所相信的那些毫无根据胡说八道的书不一致,就一起说前面的书是价值不大的短书,不能相信。其实,背地里的事情尚且能知道,深沉隐晦的实情尚且可以判定,何况明明白白的文字,清清楚楚的记载,是非对错显而易见,却要笼统地一致传说它们不符合事实,这是因为用心不专一,对事情没有认真思考的缘故。

        社会上传书解释先秦到汉诸子的话,大多想标新立异,作惊人之论,用来吓唬社会上一般人,作为希奇古怪的书,以标榜特殊奇异而闻名。

6. 与顾章书原文翻译

        原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

        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7. 文言文翻译

        吴士

        〔明〕方孝孺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夫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糜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本》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自称吴王,与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那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但是之所以不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将领太无能了。现在大王的将领都任命那些浅陋的人担任,指挥作战而不知道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罢了!您大王若真能拜我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士诚以为也说得对,便拜他为将军,听任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钱粮军需的官员不要计较他支取的多少。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他选拔了几十个人给予官职,每月花费的军饷以万石来计数。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余下的时间就杀牛宰羊大摆酒宴,那些招募来的人实在是不能率领兵士作战的呵。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钱塘以后,那读书人及部下都逃跑离去,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索捕获,捆绑到辕门诛杀,临死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死于虚妄,喜欢吹嘘的死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很多啊,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两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

        内的是原文有而你上面没写的古文和翻译~~

        和百度略有出入~~

       今天关于“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答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