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左思拼音版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咏史左思拼音版”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左思 咏史·郁郁涧底松

2.古诗,左思

3.咏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4.左思《咏史》内容及艺术风格

咏史左思拼音版

左思 咏史·郁郁涧底松

        《咏史郁郁涧底松》

        作者: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1、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2、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3、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4、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5、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聂):履、登。

        6、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7、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8、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9、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翻译: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

        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凭它径寸之苗,

        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

        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

        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

        子孙七代做了高官。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

        可就因为出身微寒,

        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赏析: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咏史

        李商隐 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咏古况今,充分反映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而且借古讽今,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同时还借题寄慨,委婉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相对时政的深沉感慨,扩大了咏史诗的表现容量。

        咏史诗以历史故事或传说为题材,与诗人的历史观有密切的联系。李商隐的咏史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用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分析社会变化,将国家的兴亡归因于人为。在《览古》中,他把纵的历史与横的观实联系起来指出:莫恃金汤忽太平,草间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统治集团:一切都在变化,金城汤池并不能永保国家不衰亡。他还根据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提出了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在他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是: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在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他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贯穿于李商隐全部的咏史诗中。最显著的是一首《咏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说明了兴亡有道,不关天命。他又说: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秦并天下不系于得山河之险。他既然认为理乱兴亡有线索可寻,又存有乘运应须宅人荒,男儿安在恋池隍(《题汉祖庙》)的雄心,因此,虽然古来人事代谢,仍觉事有可为。并不悲观。在强调人为的同时,诗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条件、天命王气作为精神支柱,毫无顾忌地苟安享乐的封建统治者。如《南朝》:地险悠悠天地长,金陵玉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此诗举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辛辣地讽刺了腐朽昏聩的建统治者迷信王气,自恃天险,不图进取,自食亡国之果。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

        其次,诗人常托古讽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因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而导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象。他对于历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无耻的亡国败国之君,如周穆王、陈后主、隋炀帝、唐玄宗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讽刺,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他的现实主义倾向,起到一定的讽谏作用。如《南朝》中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齐宫词》中梁台歌舞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隋宫》中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这样内容和风格的诗在他的咏史诗中占着绝大部分。这说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看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帝王已经踏上前朝的覆辙,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的深渊。只因为不敢正面揭发所以借咏史讽刺。但李商隐在不少的咏史诗中过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国的最大原因,而忽视政治、经济和阶级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这是受他的阶级出身和时代历史的局限所致。诗人于中唐以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国亡加速,虽站在维护唐王朝利益的立场上,在咏史诗中虽是曲折的但也是微而显地表明自己的主张和对时局的激愤。《韩碑》分通过对唐宪宗时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坚持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态度;当然李商隐的咏史诗都有现实背景,指事切近。宪宗服金丹求长生,反而暴卒,葬于景陵。他作了-首《过景陵》诗咏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但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除宪宗外,李商隐身历的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写了大量咏史诗讽刺帝王求仙。如《华岳下题西王母庙》等。敬宗以年少继位,荒*无度,故李商隐每在诗中借民间对北齐后主高纬的称呼--无愁天子以点醒之。如《陈后宫》,《富平少候》,冷隽地讽刺了不知忧国忧民、整日醉生梦死的最高统治者。

        再次,李商隐更可贵的地方是:他认识到一切败亡的祸根,都在于最高统治者皇帝贤愚不分、不重视人才和骄奢*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咏史诗里的皇帝便主要是两类典型。他在《瑶池》和《贾生》等诗中辛辣地讽刺了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无益和他们爱人才爱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是以前诗坛上常写的题材,然而,李商隐写出了比别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

        鸟鸣涧

        王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及注释

        一、

        春天的夜晚十分寂静,听得见桂花掉落的声音。

        月亮出来了,惊动了正在栖息的小鸟,时而在深山里鸣叫。

        二、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1、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2、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3、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4、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5、月出:月亮出来。

        6、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7、时:时而,偶尔。

        8、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9、惊:惊动,惊扰。

        10、闲:安静。

        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 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此诗篇目前被选在20xx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每周一诗中。 北涧泛舟

        孟浩然 北涧泛舟

        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

        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

        赏析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古诗,左思

       左思咏史八首解析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生卒年不详。与陆机、潘岳等同时。博学能文,征为秘书郎。后齐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他出身寒门,不喜交游,仕进不得意,因此对当时门阀世族把持政权的现实感到非常不满,在一部分诗作中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反抗情绪。左思是西晋太康时期的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赋成就很高,他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他的诗,谢灵运认为“古今难比”,钟嵘《诗品》也列为上品。《咏史》诗八首,是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所以刘勰说:“拔萃于《咏史》。”

       《咏史》共八首,大都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写自己的怀抱。题名咏史,实际是咏怀。

       其一(弱冠弄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自己二十岁时就舞文弄墨,写作文章;才学出众,博览群书。写论文以《过秦论》为典范,作辞赋以《子虚赋》为楷模。边疆发生战争,告急的文书飞快传到京城。我虽然不是将士,但也读过《司马穰苴兵法》一类的兵书。放声长啸,啸声在风声中激荡,志气豪迈,哪里把东吴放在眼里。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消灭江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其二(郁郁涧底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niè)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jiè)旧业,七叶珥(ěr)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深涧底下郁郁葱葱的高大的松树,山顶上一棵青青的小树苗。那仅有一寸粗的小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出身寒微的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是出身地位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金、汤家族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冯唐难道没有伟大的才能吗?可是年纪很老了还没有得到重用。(冯公,指冯唐,生于汉文帝时,武帝时仍居郎官小职。)

       其三(吾希段木干)

       本篇通过对段干木、鲁仲连的歌颂,寄托作者自己的理想。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緤(xiè),对圭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

       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对于他们来说)成串的官印光耀门庭的事,却好像浮云一样与自己无关。

       其四(济济京城内)

       本篇以王侯贵族的豪华生活与扬雄的贫居著书生活作对比描写,并对后者加以肯定。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罄,北里吹笙竽。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京城内玉侯的住宅富丽堂皇,显贵的冠服车盖充满道路,朱色的车轮在长长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朝朝暮暮,不是在金、张家,就是在许、史家(金,指金日磾家;张,指张汤家;许,指汉宣帝许皇后娘家;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这些贵族高官之家不是这家“击钟罄”,就是那家“吹笙竽”。寂静的扬雄家,门前没有一辆卿相的车。扬雄在幽静空廓的屋子里写《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他模仿孔子《论语》写作哲学著作《法言》,摹拟司马相如的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著名赋篇。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上,扬雄的名字闻名于四面八方。

       其五(皓天舒白日)

       本篇写作者鄙视尘俗,希望隐居高蹈的意志。

       皓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xū)来游?被(p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照耀着神州大地。洛阳城皇宫里一排排高耸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在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自己本来就不是追随帝王以求仕进的人,为什么忽然到这里来游览呢?穿着粗布衣服走出阊阖门去,迈开大步去追赶许由。因都城生活龌龊,所以振衣高岗,濯足长流,以去尘杂污秽。

       其六(荆轲饮燕市)

       本篇通过对荆轲的歌颂,表示对豪门贵族的蔑视。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性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人似的。虽然没有像壮士那样取得成功,但与世俗的人们比较明显不同。荆轲高视不凡,四海尚且觉得小,那些豪门势族难道还值得一提吗?高贵的人虽然自以贵,我看他却像尘埃;卑贱的人虽然自以为贱,我看他重如千钧。

       其七(主父宦不达)

       本篇通过对主父偃四人早年不得意的描写,感叹历来贤士常遭困顿,以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心情。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买臣因采樵,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屯(zhūn)邅(zhān),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主父偃游学未遇的时候,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轻视他。朱买臣因为原先采樵为生,他的妻子改嫁而去。陈平没有产业,居住在背靠着城墙的穷巷。司马相如偕卓文君回到成都,家中空无所有,徒立四壁。这四个贤人难道不伟大吗?他们的遗业垂名青史。但当他们没有发迹的时候,担心因穷困而死。英雄也有处境艰难的时候,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哪个时代没有奇才?有的人一生不遇埋没在草野之中。

       其八(习习笼中鸟)

       本篇写苏秦、李斯等人以追求荣华而丧生,主张人生应当安贫知足。

       习习笼中鸟,举翮(hé)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shuì),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馀。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被关在笼中之鸟,虽然屡次要飞,但扇动翅膀就碰上了笼子的四边。与人疏远的穷巷的士人,抱着自己的影子独守空空的草房。出门去没有畅通的道路,枳壳树和荆棘挡住了前进的路途。虽然有好的计策也不被人采用,处境困难好像干涸的池塘之鱼。在外没有微小的俸禄,回顾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藏。亲戚们都轻蔑他,朋友也渐渐的疏远了。苏秦向北方游说燕、赵等六国合纵抗秦,李斯西入秦国上书。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荣华富贵,一忽儿又被杀死。偃鼠到河里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并不想有什么馀存。鹪鹩在深林里栖息,只是借一枝树枝,它们实在可以为达士的楷模。

       第一首也可以看作这组诗的序诗,是写自己愿意为国立功和功成不受爵的抱负。本诗风格雄浑,语言遒劲,意气豪迈,情感昂扬,这一点与曹植诗的风格有相似之处。第二首写由于门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们只能屈居下位,而世族子弟却依靠兄世业窃居高位。本诗通篇用对比手法,如“涧底松”与“山上苗”,“世胄”与“英俊”,“金张”与“冯公”的对比,表现得鲜明生动;内容由隐至显,如前四句比较隐,后八句就很明显了。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华海国平)

       吾希段干木①,偃息藩魏君②。吾慕鲁仲连③,谈笑却秦军④。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⑤。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⑥。临组不肯緤⑦,对珪宁肯分⑧?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⑨。

       注释①希:向慕。段干木:战国魏人,隐居穷巷,不愿做官,是当时的贤者,魏文侯对他很恭敬。 ②偃息:退隐而高卧。藩魏君:保卫魏国国君。据《吕氏春秋·期贤》篇记载,秦国兴兵要攻打魏国,司马唐谏秦国君说:段干木是位贤人,魏国以礼待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不可以加兵。秦国君以为然,终于不敢攻打。 ③慕:仰慕。鲁仲连:战国齐人,好奇伟俶傥之策,而不肯做官。(见《史记·鲁仲连列传》) ④却秦军:退秦军,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使白起围赵,赵国正计划尊秦为帝,以求罢兵。当时鲁仲连正在赵国,说服了赵人,放弃了这个计划。秦军知道后,退兵五十里。鲁仲连退秦军是用舌辩,所以说“谈笑”。 ⑤不羁:不受笼络。贵不羁:以不被笼络为高贵。遭难:遇到患难。解纷:解除纷扰。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却秦军之后,平原君要给他高封厚赏,他再三辞让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这两句是说世上所贵者是那些能为人排难解纷的不羁之士。 ⑥卓:高的样子。高节: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列传》说他“好持高节”。 ⑦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玺以结在腰间。蝶 (xiè卸):系。不肯蝶:不肯结挂印玺。 ⑧珪:瑞玉板,上圆下方。古代诸侯,不同的爵位,分颁不同的珪。分:指分别颁发。宁肯分:指不接受官爵。 ⑨连玺:成串的印。耀前庭:光照前庭。比之浮云:把高官厚禄看作象浮云一样轻。

       赏析

       这首诗歌颂段干木和鲁仲连为国立功,不要爵禄的高尚情操。诗人表示了对他们的仰慕和向往。《咏史八首》(其一)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何焯认为,此诗“申前‘功成不受爵’意”(《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也就是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功成身退,不受封赏的思想。

       诗的开头四句就点明诗人所仰慕的两个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这两个历史人物就是段干木和鲁仲连。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不仕,魏文帝尊他为师。当时秦国要攻魏,司马唐谏秦王说:“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王为之罢兵。事见《吕氏春秋·期贤》篇。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次秦兵围赵国的邯郸城,这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鲁仲连说服了魏国派往赵国劝赵尊秦为帝的辛垣衍,秦将闻知此事,退兵五十里。事见《战国策·赵策三》。诗人渴望像段干木、鲁仲连一样,为国家效力。“吾希”、“吾慕”,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的愿望。“偃息藩魏君”和“谈笑却秦军”,概括了段干木和鲁仲连的事迹。言简意赅,又紧扣《咏史》这一诗题。“偃息”,写段干木之退隐高卧,“谈笑”,写鲁仲连之从容善辩,皆极传神。

       双起单承,“当世贵不羁”四句,单写鲁仲连。《战国策·赵策三》记载,鲁仲连在退秦军之后,赵国国相平原君欲赏赐千金,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意思是说,作为“天下之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们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任何报酬。于是他就辞别了平原君,离开赵国,再也没有露面了。于此可见,这四句中,前二句是化用鲁仲连语意。后二句则对鲁仲连做出崇高的评价。“高节卓不群”,实此诗之诗眼,承上启下。

       “临组不肯緤”四句,比较具体地写鲁仲连“功成耻受赏”,表现他的高尚节操。“组”,丝织的绶带,古代做官的人用来系印章于腰间。“珪”,一种上圆下方的瑞玉。古代诸侯,爵位不同,颁给珪也不同。“玺”,官印。不论是“组”、“珪”,还是“玺”,都代表官职爵位。对于这些,鲁仲连不仅不接受,而且视若浮云。这里写的是鲁仲连高尚的思想品质,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愿望。应该指出,一个人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左思之妹左芬是晋武帝的贵嫔,据《左思别传》记载,她“颇以椒房自矜”,又据《晋书·贾谧传》,左思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贾谧因为贾后的关系,权过人主,作威作福,自负骄宠,奢侈逾度。而“二十四友”皆“贵游豪戚及浮竞之徒”,这些人“或著文章称美谧,以方贾谊”。这说明左思并不是不看重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之心,只是在仕途迍邅时,才发此高论。

       李白也有一首歌颂鲁仲连的诗,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寄寓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显然受了左思《咏史》的影响。 (穆克宏)

       《咏史》诗最早源于班固,但班固的《咏史》只是单纯地歌咏史事,而左思的《咏史》则运用历史材料充分抒发自己怀抱,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人生实感。总之,左思《咏史诗》一改班固创为《咏史》时的质木无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情怀,使咏史这一诗体有了质的飞跃。

       诗体名。以史事为题材的诗。以东汉班固咏缇萦救父的一首诗(或题为《咏史》)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鲍照等均有以《咏史》为题的诗作。唐代胡曾的诗集,即以《咏史诗》为名。

       词语分开解释:

       咏史 : 组诗名。西晋左思作。共八首。诗中揭露西晋门阀制度只重门第、扼杀人才的不合理性,也抒发了自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高洁情怀。诗歌语言朴实,感情激越,虽有失意苦闷,却无颓废情调。这种风格,被后人称为“左思风力”。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左思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三都赋》问世后,一时间豪富人家竞相传写,以致"洛阳纸贵"。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赋《白发赋》,语言朴实、行文幽默、感情含蓄,与《三都赋》完全不同。它采用头发与人对话的寓言体,尖锐地抨击"靡不追荣,贵华贱枯"的社会现实。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左思作文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 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咏史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左思诗歌代表作品是《咏史》诗8首,见于《文选》。《咏史》自班固以来大抵是一诗咏一事,在客观事实的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左思早年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自认才高志雄,“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第1首),希望有所作为。但是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他始终怀才不遇。在《咏史》诗第2首中,他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揭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在第7首中他借咏古代贤士的坎坷遭遇,沉痛地指出:“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对扼杀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其笔锋之尖锐,在两晋南北朝是不多见的。《咏史》诗还借咏古人,阐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向,声称:“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所以梁代评论家钟嵘说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诗品》)。

       明清之际王夫之曾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坏,古度古心,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选评》)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产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诗作

       《咏史诗》

       梁习持魏郎。秦兵不敢出。

       李牧为赵将。疆场得清谧。

       《杂诗》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鴈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招隐诗二首》

       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

       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二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

       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

       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

       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

       《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划。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媚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像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颐。

       驰骛翔园林,菓下皆生摘。

       红葩棳紫蒂,萍实骤抵掷。

       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

       翰墨戢闲按,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

       止为荼菽剧。吹嘘对鼎铄。

       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咏史诗八首》

       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悼离赠妹诗二首》

       一

       郁郁岱青。海渎所经。

       阴精神灵。为祥为祯。

       峨峨令妹。应期挺生。

       如兰之秀。如芝之荣。

       总角岐嶷。龆龀夙成。

       比德古烈。异世同声。

       厥德伊何。塞渊其虑。

       厥声伊何。日新其誉。

       幽思泉涌。乃诗乃赋。

       飞翰云浮。摛藻星布。

       光曜邦族。名驰时路。

       翼翼羣媛。是瞻是慕。

       匪惟见慕。善诱善导。

       斟酌诸姬。言成典诰。

       匪唯辞章。多才多巧。

       黼黻文绣。几微要妙。

       积德弥高。用心弥奥。

       伊我之闇。晞妹之曜。

       惟我惟妹。寔惟同生。

       早丧先妣。恩百常情。

       女子有行。实远父兄。

       骨肉之思。固有归宁。

       何悟离拆。隔以天庭。

       自我不见。于今二龄。

       岂唯二龄。相见未克。

       虽同京宇。殊邈异国。

       越鸟巢南。胡马仰北。

       自然之恋。禽兽罔革。

       仰瞻参商。沉忧内塞。

       何以抒怀。告情翰墨。

       二

       穆穆令妹。有德有言。

       才丽汉班。明朗楚樊。

       默识若记。下笔成篇。

       行显中闺。名播八蕃。

       以兰之芳。以膏之明。

       永去骨肉。内充紫庭。

       至情至念。惟父惟兄。

       悲其生离。泣下交颈。

       桓山之鸟。四子同巢。

       将飞将散。悲鸣忉忉。

       惟彼禽鸟。犹有号啕。

       况我同生。载忧载劳。

       将离将别。置酒中袖。

       衔杯不饮。涕洟纵横。

       会日何短。隔日何长。

       仰瞻曜灵。爱此寸光。

       何以为赠。勉以列图。

       何以为诫。申以诗书。

       去去在近。上下欷嘘。

       含辞满胸。郁愤不舒。

       燕燕之诗。伫立以泣。

       送尔涉涂。涕泗交集。

       云往雨绝。瞻望弗及。

       延伫中衢。愊忆呜唈。

       既乖既离。驰情仿髴。

       何寝不梦。何行不想。

       静言永念。形留神往。

       优思成疚。结在精爽。

       其思伊何。发言流泪。

       其疢伊何。寤寐惊悸。

       咏尔文辞。玩尔手笔。

       执书当面。聊以永日。

左思《咏史》内容及艺术风格

       咏史

        [作者] 左思 ? [朝代] 魏晋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标签: 咏史 抒怀 诗 目的 情感

《咏史》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咏史》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è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jin mi di),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咏史》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二 《咏史》的第二首,它针对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腐败局面,以"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强烈对比,反映出寒门与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门阀制度的腐朽与黑暗,又引用史实说明有才之士横造压抑乃古有之。这样的诗歌所评论的就不止是现实,而且包容了历史;所谴责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的痼疾;所抒发的也不只是作者的个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来寒士们的不平之鸣。这首诗开端巧用比兴,然后用自然现象引入社会现实,最后援引史实进行说明,使史实与现实紧密结合,咏史实为咏怀,这是左思《咏史》成熟的重要标志。 《咏史》作者左思简介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的其它作品

        ○ 三都赋

        ○ 白发赋

        ○ 杂诗·秋风何冽冽

        ○ 咏史八首·其一

        ○ 左思更多作品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咏史八首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其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

       《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但是,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陆机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在《咏史八首》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八首》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八首》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八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八首》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八首》“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八首》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读者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八首》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咏史左思拼音版”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