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_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全文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1.书愤原文和翻译

2.书愤翻译及赏析

3.书愤陆游赏析及翻译

4.书愤翻译及其赏析

5.陆游的《书愤》原文注释。

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_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全文

书愤原文和翻译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

       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

       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书愤翻译及赏析

       书愤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陆游赏析及翻译

        书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释:

        ①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书写

        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那:即“哪”

        ④瓜州: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江防要地

        ⑤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⑥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⑦斑:指黑发中掺杂了白发

        ⑧堪:能够

        ⑨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翻译: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写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做陆游十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敢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赏析:

        中原北望气如山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志向如山岳一般。表现了作者的志向雄伟,巍峨壮大。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河山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对偶。写了两次胜利的抗金斗争。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祖国,统一祖国,以及对于朝廷无所作为的愤慨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偶。写了作者早年立下壮志,还未实现,却已年老。表现了作者的衰鬓苍颜和壮志难酬。抒发了作者想要上战场杀敌却又无能为力的悲愤之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比。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早年气壮如山,如今衰鬓苍颜。抒发了诗人想要报效祖国却又风烛残年的悲愤。

书愤翻译及其赏析

       书愤

       陆游 〔宋代〕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陆游的《书愤》原文注释。

        《书愤》此诗出自陆游笔下,诗中表达作者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下面关于书愤翻译及其赏析的内容,欢迎参考!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赏析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及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诗中“气如山”之“气”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

        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可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

        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这两句诗,洋溢着战斗的豪情,展示出报效祖国的雄心。句中的“气”字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

        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本诗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

        特殊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尾联,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书愤①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②夜雪瓜洲渡③,

       铁马秋风大散关④。

       塞上长城⑤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⑥伯仲间⑦。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这些有关“书愤陆游原文及翻译”的信息。在今天的讨论中,我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主题。感谢大家的参与和聆听,希望这些信息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