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分青霭

       如果您有关于野竹分青霭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1.野竹分青霭的霭是什么意思

2.野竹分清霭的下一句是什么?

3.林深见鹿什么含义?

野竹分青霭

野竹分青霭的霭是什么意思

       名言内容: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名言解释:

       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青霭:山中青色的云气。飞泉:瀑布。这两句大意是:戴天山野生的翠竹与山间的青霭融成一片绿色,白色的飞泉挂在青碧的山峰上相映成趣。

       “分”字、“挂”字用得很妙。青山、翠竹颜色相近但不相同,在一片绿色中又有浓淡之分;飞泉“挂”在碧峰上,不仅色彩映衬分明,且有垂落飞洒之势。两句写出景物的层次感、立体感和动态盛。

       名言出自: 唐朝 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野竹分清霭的下一句是什么?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出自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林深见鹿什么含义?

       野竹分青霭的下一句是飞泉挂碧峰。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戴天山,据说在四川省大戴云、小戴云两山之间。李白在二十五岁左右,曾在此山受业于一个名叫东岩的隐者。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访戴天山道士时所遇到的情况。此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不遇”,只是写了“不遇”之前和“不遇”之后的景物和心情。

       首句写所闻,泉水声中夹杂着狗吠之声,这是典型的山区特有的景象。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正是春天景象。李贺《访人不来登高望女》诗中有“桃花带露泛红霞”句,与这一句很相似。三、四两句写所感所闻。

       树深鹿来,溪午钟鸣,这本是山中的常见景象,但诗人却说“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这就暗示了道士不在道院的情况。午时到了,道院里应该敲钟了,但诗人却没有听到钟声,这表明道士已经外出了。诗人在这里没有明说“不遇”的事实,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出来。

最后两句写诗人访道士不遇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诗人找不到道士,没有人告诉他道士的去向,这使人产生了无穷的惆怅和烦恼。“愁倚两三松”,诗人排遣不了这惆怅和烦恼,只好去倚靠两三棵青松来排解了。这一结尾耐人寻味。诗人访道士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却又转到写景上去了。

       但这两句写景又不仅是为了排遣愁绪,而且也是为了衬托道士的逸世高情。道士不在道院,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尘世的行为,而诗人倚靠青松则表明诗人也不为尘世所累。他与青松为伴,隐逸山间,这正是诗人自己形象的写照。

       林深时见鹿的意思是:要想见到鹿,必须走进深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

       原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水流清澈,回荡隐约犬吠;桃花繁盛,满带浓艳露水。树林深幽,野鹿时隐时现。正午静寂,钟声却未听到。野竹分开青雾直穿蓝天,飞瀑挂在碧绿山峰之上。无人明知道士去处。只好依仗古松,派遣万端愁思。

       此诗作于李白十八、九岁的时候,当时李白隐居在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此诗应该就是那期间所作。这首诗也是李白现存较早的诗歌,风格清新,很有年轻人的特点。可以看到,李白的原句是“树深时见鹿”,后来被现代的网友改了一个字,变成了“林深时见鹿”。

       虽然意思很相似,但是意境是不同的。现代流行的这一句,确实适合文艺青年的想法。但是李白的原诗原句也是值得品读的经典。

       好了,今天关于“野竹分青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野竹分青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