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从今夜白_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全诗

       非常感谢大家对路从今夜白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路从今夜什么,月是故乡明?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写的

3.露从今夜白 整首诗

4.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的诗?整首诗写什么?

路从今夜白_路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全诗

路从今夜什么,月是故乡明?

       原诗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全诗: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是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九月复率兵攻陷洛阳,山东、河南一带处在战乱中。

       当时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携家小西进,正住在秦州。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居长,有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写诗时只有杜占在身边,其余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全诗信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其中以一个“忆”字贯彻全诗,可谓“句句不离‘忆’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写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出自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扩展资料: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杜甫

露从今夜白 整首诗

       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杜甫。

       二、整首诗写的是:乾元二年(759)秋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本诗表达正是他对家人和国家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文: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也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全文翻译: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体裁:古诗

       格律:五言律诗

       诗词原文

       戍鼓②断人行③,

       边秋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⑤,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⑥寄书长⑦不达⑧,

       况乃未休兵⑩。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谁的诗?整首诗写什么?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全诗的字面意思: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全诗赏析:

       首联开篇诗人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节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抒情中含有递进的关系,感情的悲切而浓郁是有所发展的。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颈联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信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这两句既可以理解为平时寄信就总是不能送达,更何况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如此则是推开一层、自我宽慰,而其实正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凉;也可以理解为寄信不达,本来已是令人牵肠挂肚的事,更何况值此兵连祸结的时候,如此则是因兵乱未休而更加挂念兄弟的生死安危。

       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杜甫。

       二、整首诗写的是:乾元二年(759)秋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本诗表达正是他对家人和国家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好了,关于“路从今夜白”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路从今夜白”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