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_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欢迎大家加入这个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问题集合的讨论。我将充分利用我的知识和智慧,为每个问题提供深入而细致的回答,希望这能够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并促进思考。

1.李清照最有名的一首诗叫什么?

2.李清照最短的诗词

3.李清照早年写的词

4.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_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最有名的一首诗叫什么?

       李清照最有名的一首诗叫做《如梦令》。

       这首诗的词牌名叫《如梦令》,作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全词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每天晚上在溪边散步的愉悦心情,还有误入藕花深处的美好体验,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此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表现出了一种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这首诗不仅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李清照最短的诗词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水鸟。

词作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便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沉醉的瞬间神情,其醉也,既在酒,亦在山水之间。其情真,其兴逸,而且带点真趣和野味,仿佛让人看到主人公回舟误入荷花丛中的瞬间动作,还仿佛听到她在慌乱的瞬间脱口喊出的急切之声。

       急切之声来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出急切之容。这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口气宛然,声情并急;仿佛看到白鸥和白鹭被惊飞起的瞬间景色。

       这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和洁白的鸟色的反衬,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的对比,扩大了空间感,增加了立体感。鸟之飞动,船之划动,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也属于人们常说的动中有静的描写。

       这种清新幽静的景色和急切的心情是不调和的,然而这种不调和却像交响乐中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向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样,在矛盾中发展,最后回归于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的和谐。

李清照早年写的词

       李清照写的最短的诗词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 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早年写的词是《如梦令》。

       如梦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其一: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

       其二: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达,闺阁诗人辈出,她们结成诗社,甚至将作品结集发表,与传统观念形成冲突(《红楼梦》中林黛玉便不同意闺阁诗集外传),人们急于寻找一个“古已有之”的证据,以使自己行为正当化。于是,李清照被“重新发现”。

       李清照是宋代人,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弟子、“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文坛地位崇高,她又嫁与皇族赵明诚,故与主流文学圈颇有往来,其创作得到推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唯一被经典化的女词人——其他女作家虽可能受称赞,但很少被视为一个时代创作的代表,也很少被模仿。

       然而,女子再婚在宋代本属寻常,在明清则为重大道德污点,李清照几乎成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证,这为“李清照未再婚说”提供了心理需求。

       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张汝舟品秩甚低,或有家暴和骗取李清照收藏之事,致婚姻破裂。按宋代法律,妻告夫即使胜诉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便采取了迂回战术——告发张汝舟收受贿赂,使其获罪,则婚姻自动失效。

       可能是对第二次婚姻感到后悔,也可能是为夺回皇室姻亲身份,离婚后的李清照写了感人至深的《金石录后序》,其中包含了身世浮沉、追忆对往日爱情生活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俞正燮们则成功地从中找到翻案机会——文中李清照对赵明诚如此怀念,且已年迈,怎么可能再婚?

       其实,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说,文人最渴望妻子去世,这样就可以写出感人的《悼妻文》,千古流传,可写完后,他们大多又会再婚。

       在俞正燮们的眼中,李清照却没有这种自由。她必须纯而又纯、言行合一,只能写自己遭遇,她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虚构,不能装模作样,不能今天浪漫、明天现实。于是,李清照“伟大”了,成为男性道德祭坛上一份沉重的祭品。

       上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访问唐圭璋先生时,谈到李清照曾再婚,唐甚至表现得有些生气。在他看来,李清照是“女中丈夫”,怎可能再婚?唐圭璋先生丧妻多年,一力将几个子女拉扯成人。在逼仄环境中,读书人对忠诚、爱情产生了过度期待。

       人民网-李清照的才女之累

       

       《如梦令》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注释:

       1、常记:长久记忆。

       2、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3、藕花:荷花。

       4、争:怎,怎么。

       5、溪亭:临水的亭台。

《如梦令》鉴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如梦令》

       今天关于“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