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咏怀诗赏析_阮籍咏怀诗详解

       对于阮籍咏怀诗赏析的问题,我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可以为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1.《咏怀诗》第一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2.《咏怀诗(其四十五)·阮籍》原文与赏析

3.《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4.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

5.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赏析、急急急…作者是阮籍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阮籍咏怀诗赏析_阮籍咏怀诗详解

《咏怀诗》第一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一、《咏怀诗》第一首诗的诗意是:

       一个清凉的夜晚,时已夜半,一个人辗转反侧,久不能眠,于是索性起来弹琴。明亮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寒气逼人,清冷的夜风徐徐吹来,撩动着我的的衣襟。一只离群的大雁在野外哀鸣,林子里的鸟儿因惊恐儿而窜飞不停,叫声不时地从林子里传来。一个人在夜色中徘徊不定,可是徘徊又能见到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呢?只有忧伤陪伴着我独自伤心。?

       二、《咏怀诗》

       年代:?魏晋?作者:?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yè zhōng bú néng mèi ,qǐ zuò dàn míng qín 。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báo wéi jiàn míng yuè ,qīng fēng chuī wǒ jīn 。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gū hóng hào wài yě ,xiáng niǎo míng běi lín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pái huái jiāng hé jiàn ?yōu sī dú shāng xīn。

       三、注释

       夜中:夜半,半夜里。

       帷:帐幔。

       鉴:照。这里指月光照在帐幔上。

《咏怀诗(其四十五)·阮籍》原文与赏析

       阮籍的《咏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只是,由于处境的危险,他只能用隐蔽的象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曲折,含蕴隐约。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不过,尽管《咏怀诗》所牵涉的具体的人物事件已无法探求,但并不是说这些诗是无法理解的。尤其是其中许多篇,虽是从现实感受出发,却又往往超脱具体事实,推广为人生的根本问题,诗中所包含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仍然可以追索、体味。

        首先,《咏怀诗》中显然有一部分忧愤伤时之作。如第三首: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前人多以为此诗暗喻魏晋之际的政治状况,表现正直之士难以自保的忧患,大约是不错的。此外,凭吊战国魏都遗址的第三十一首,诗中“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云云,表面是怀古,真意却在于讽今。

       还有一些诗,表现了作者不甘碌碌无闻,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如第三十九首“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云云,流露出同建安文学一样的慷慨激昂之气。只是这一类作品在《咏怀诗》中为数甚少。

       《咏怀诗》的核心内容,是带有哲理性的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并且集中于个人的内在意志与外部力量相冲突,生命从根本上无法获得自由这样一个命题。

       在这方面,同《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一样,《咏怀诗》中也反复发出诸如“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之类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不过,在《古诗十九首》中,追求现世的享乐,追求友谊和爱情,被当作解脱途径来歌咏;在建安诗歌中,追求不朽的功业,被视为有限生命的延续。换言之,阮籍以前的诗歌,是把自然规律视为人生不自由的最重要原因,而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解脱的道路。而阮籍则不同。他虽然也看到自然规律的作用,但他更强调社会力量对人生的压迫。

       在《咏怀诗》中,逐一排除了可能的解脱道路。“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追逐富贵使人倾轧相争,以至覆灭;“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名和利一样,使人丧失自我,丧失本性,虚幻无价值。建功立业,确实是阮籍所向往的,但这并不是个人可以随意选择的道路。“阴阳有舛错,日月不常融”,遇与不遇,为命运的偶然所决定,生活在不幸的时代,个人能有什么作为?家庭、朋友之情诚然是美好的,但黑暗的现实随时可以夺走它们,愈加唤起人生的悲哀:“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苦辛。”而且,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虚伪、怨毒、猜疑、背弃:“人知交友易,交友诚独难。险路多疑惑,明珠不可干。”“亲昵怀反侧,骨肉还相仇。”《咏怀诗》中虽多种写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但这只是一个虚幻的影子,作者并没有把它当作真实的追求。甚至,即使能长生,在这样的世界上也是徒然:“人言愿延年,延年将焉之?”

       在阮籍看来,现实犹如一张大网,使人无处可逃:“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在第三十三首中,他还对人生作了一个总的描绘: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这里指出,人生由于受到两种力量的压迫,因而是极端不自由的。一是人所生存的社会。社会充满矛盾,充满危险,一切都不可预测,再多的智慧也不足应付。因而人的一生焦虑重重,如怀汤火。即使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躲过了人世的一切危险,另一种力量也必将使你毁灭,那就是死亡。

       我们应当注意到,阮籍虽然厌恶司马氏集团的所作所为,但他并不是从政治上站在曹魏政权的一边来反对他们。如果说司马氏夺取曹家天下的手段是虚伪而卑劣的,那么过去曹丕登上皇帝宝座,还不是用了同样的手段?作为哲学家的阮籍,他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具有广阔历史意义的悲哀。所以,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由此在《咏怀诗》中形成一种强烈的生命孤独感。第一首就表现了这种感情: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月色如水,寒风拂衣,孤鸿悲鸣,宿鸟惊飞,在这一片冷漠枯索的气氛中,主人公独处空堂,徘徊忧思。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除了这一首外,还有好几首类似的诗篇。如第十七首,写遥望整个世界空无一人,唯见失群的鸟兽惊惶奔飞,效果十分强烈。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

       阮籍是特定时代中的悲剧人物。历史唤起了个性的觉醒,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人格的尊严、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诚的道德、自由的生活,却并不给这种追求以实现的希望。然而阮籍的追求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确实,从未有人像他那样把人生描绘得如此沉闷、孤独、阴冷,但这并不纯然是消极的东西。它比前人的文学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压迫人性的本质。而且,人们从《咏怀诗》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完美的期望和执着的爱恋。它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命的歌颂。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咏怀诗》也带来了重大的改变。在此以前,诗歌的主体是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诗,其内涵通常是比较单纯的,所表现的大多是具体的问题。阮籍则完全摆脱了对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在表现手段上,它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这就是《文心雕龙》所说的“阮旨遥深”。可以说,到了《咏怀诗》,中国古代抒情诗明显变得厚重了。《咏怀诗》的感情也极为真诚激切,具有感人的力量,所以《诗品》说它“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这种以组诗方式来抒发心理深层的情绪的形式,也为后人所重视。陶潜的《饮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从这一路发展而来的。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阮籍

        幽兰不可佩,朱草为谁荣?修竹隐山阴,射干临增城。葛藟延幽谷, 绵绵瓜瓞生。乐极消灵神,哀深伤人情。竟知忧无益, 岂若归太清。

        阮籍(210—263),生当魏、晋乱世,司马氏阴谋篡夺曹魏政权,籍虽心怀不满,但恐罹杀身之祸,只得表面上敷衍,“不与世事”,以“酣饮为常”。为躲避司马炎的求婚,曾昏醉六十日,只得作罢。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

        这是一首揭露贤才遭到埋没、庸才窃据高位的怨愤诗。它的主题思想和它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跟左思的《咏史》诗差不多,但它的表现手法却与左诗不同。

       

        阮籍《咏怀》,喜用芳草美人的博喻手法,沈德潜指出“其原自《离骚》来”(《古诗源》卷六)。此诗前六句全以草木为喻,幽兰、朱草、修竹以喻贤才,射干、葛藟、瓜瓞以喻庸才。

        幽兰句直接来自《离骚》“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原意是说楚国颠倒黑白、混淆香臭,家家户户将臭蒿子草插得满腰都是,反而说充满幽香的兰花不可佩带,以喻示楚怀王亲近坏人、远离贤人。阮诗将两句浓缩成一句,显得更加精炼。

        朱草句意思是说,朱草本该在圣王以德化天下时降生,如今是黑暗的乱世,你朱草为谁开花呢?

        幽兰不受重视,朱草开花弄错了时间,修竹埋没于山阴,迭用三个比喻说明贤才不容于世,其怨愤之情,也随着喷薄而出!

        可是,射干这种矮小的树木却面临着高高的城墙,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以此来喻示庸才完全靠那出身高贵而攀附青云。

        跟上文一样,同时迭用射干临城、葛藟延谷、瓜瓞绵绵三个比喻说明庸人小人布满朝廷,其不满之意,也充满在字里行间。

        由于诗歌的第一段出现了一连串对比鲜明的正反形象,第二段的直接抒怀就有了坚实的根基,显得具体而真切。

        “乐极消灵神”是说人欢乐到极点反而会耗散精神,但这是虚幌一枪,目的是反衬出下面“哀深伤人情”句,因为面对着上述贤俊遭埋没、奸庸踞高位的黑暗现象,诗人只能“哀深伤人情”而决不会“乐极消灵神”的!

        “哀深伤人情”是这首诗感情的 *** 点,似乎无以复加了,谁知诗的结尾又写出“竟知忧无益,岂若归太清”两句,意谓既然知道忧伤无补于事,不如去学神仙高蹈隐居吧,在表面的旷达下抒写了诗人更加深广的忧愤。“曰忧无益者,正忧之至也。”前人已经体会到了这一点(引自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所引陈祚明语)。

        沈德潜说:“阮公《咏怀》,反覆零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古诗源》卷六)。我们则认为,可以求时事则求之,以便使诗意更显豁;不可求则不必硬求, 以防穿凿。这才是正确的解诗方法。

阮籍最著名的一首诗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三国·魏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的《咏怀》82首是有名的抒情组诗,当中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

       《夜中不能寐》是《咏怀诗》的第一首,它表现了诗人生活在黑暗现实中的内心苦闷,反映了诗人看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思。诗中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意象,映衬了自己不寐而弹琴的孤影,写出了诗人在长夜未央时代的"徘徊""忧思"。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优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这样写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本诗凄清悲凉,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忧思,孤独的徘徊,永恒的悲哀。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也是动。前者是人的动,后者是物的动,都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赏析、急急急…作者是阮籍

       阮籍最为著名的优秀诗作就是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

       咏怀诗其实就是一种通过诗句来表达抒发诗人情感的诗作,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大多是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感悟,对于自然生命的思考,对于个人情况的把握,以及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的设想与追求。

       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可堪称咏怀诗的经典代表作,他的《咏怀诗》不仅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同时也拓展了五言诗的写作范围,不论是在技巧还是写作格式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阮籍的《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无不给人以“陶性灵,发幽思”的人生启悟。

       阮籍的诗形象得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阮籍的《咏怀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于中国诗坛上,当时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阮籍之后,诗人争先仿效其作,影响极为深广。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译文

       树林里有一只奇异的鸟,它自言是凤凰鸟。 凤凰清晨饮用甘甜的泉水,黄昏时栖息在高高的山冈 凤凰鸟高声鸣叫响彻九州,伸长头颈眺望八荒那僻远的地方 恰好遇到秋风吹起,它把自己的羽翼破坏藏拙起来 凤凰鸟一离开林中飞往昆仑山的西边,什么时候才能再飞翔回来啊。 只遗憾凤凰鸟处在不恰当的位置,这让我内心非常悲伤。

       赏析

       曾国藩解曰:凤凰,本阮公自况。沈德潜曰:凤凰本以鸣国家之盛,今九州八荒无可展翅,而远之昆仑之西,于洁身之道得矣,其如处非其位何。所以怅然心伤也。二人之解都可通。但尚有他解。 这首诗很可能是为嵇康的悼诗或者悼其下狱。首先,“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与阮籍其他咏怀诗的起调大不一样。所谓“感于哀情,缘事而发”,“师心以遣论”。这诗的起因应该不是自伤身世,苦无洁身之道那般简单。且阮籍在咏怀诗中最常用孤鸿,孤雁自喻,桃李尚惧成蹊,自己不会自言凤凰。其次,嗣宗写诗语气。“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显得既爱其才,又几分笑弄,更多无奈。况除却阮嵇当时没人能当凤凰之喻。“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岗。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短短二十字写的正是“性烈而才隽” “高情远志,率然玄远” 的嵇康。 阮籍卒于公元263年(景元四年)冬,与嵇康被刑在同一年。嵇康的下狱应该对嗣宗触动很大。当时阮籍为司马炎写了劝进表,他希望嵇康能了解他的酒狂之意。

       诗歌鉴赏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凰”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傲世”)的品性。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根据凤凰“饮醴泉”、“栖山冈”、“彻九州”、“望八荒”的举动,可以判断出凤凰志向远大、高洁。显然作者以凤凰自比(自况),根据它的心情“催藏”、“恨”、“心伤”几个词及伤心的原因的描写“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和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可以推知,作者是孤独苦闷、壮志难酬。

       附:飞鸟意象与阮籍的多重人格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作者] 阮籍 ? [朝代] 魏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标签: 咏怀 忧思 孤独 诗 情感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译文

        夜中不能寐,夜里睡不着觉。

        起坐弹鸣琴。起床坐着弹琴。

        薄帷鉴明月,月光照在薄帷上。

        清风吹我襟。清风吹着我的衣襟。

        孤鸿号外野,孤鸿(天鹅)在野外哀号。

        翔鸟鸣北林。飞翔盘镟著的鸟在北林鸣叫。

        徘徊将何见?这时徘徊会看到些什么呢?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注释

        ①炎光:日光。

        ②湍濑(tuúnlài团赖):水流沙石之上叫作湍,也叫濑。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即指大水在沙石的河滩上流着。

        ③扶桑:传说中的神树名,据说太阳每早就从这棵树上升起。说法详见《山海经》、《十洲记》。

        ④长剑句:宋玉《大言赋》:“长剑梗邰伲葩倚天外。”以上二句是用弓挂扶桑,剑倚天外来衬托此篇所写的“雄杰士”的形象高大。

        ⑤砥砺,磨刀石。二句是说,和“雄杰士”的形象比较起来,泰山小得如同一块磨刀石,黄河窄得象一条带子。《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这里袭用其句。

        ⑥庄周: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虚无随化,是没落阶级的代言人。著有《庄子》。

        ⑦荣枯:本意是开花和枯萎,一般引申为生死、兴衰等含义。

        ⑧《庄子·列御寇》云:庄子临死时,嘱咐门人们待他死后把他的尸体丢在旷野上,不必埋葬。门人说,怕让乌鸢啄食。庄子说,埋下去叫蝼蚁食,抛在上面叫乌鸢食,为什么要偏待乌鸢呢?以上四句是说,庄子虽然达观,但也不能长生不死;死后抛于旷野,也不能逃避乌鸢的啄食。

        ⑨雄杰士:阮籍所幻想的能摆脱人世,超然于天地之外的人物。他的《大人先生传》就是描绘的这样一个形象。

        ⑩功名:这里指道德名声。从此大:指一直响亮地传下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赏析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这是第一首。阮籍《咏怀》诗(包括四言《咏怀》诗十三首),是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汇。《晋书·阮籍传》说:“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这是指他的五言《咏怀》诗,可见他的五言《咏怀》诗无散失。这八十二首诗是诗人随感随写,最后加以辑录的,皆有感而作,而非一时之作。虽然如此,第一首仍有序诗的作用,所以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这是有道理的。

        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他有雄心壮志。《晋书·阮籍传》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由于当时政治黑暗,壮志难酬,所以陶醉酒中。其实酒并不能浇愁,他的忧愁和苦闷,终于发而为《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两句出自王粲《七哀三首》(其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王粲夜不能寐,起而弹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思。阮籍也是夜不能寐,起而弹琴,也是为了抒发忧思,而他的忧思比王粲深刻得多。王粲的忧思不过是怀乡引起的,阮籍的忧思却是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南朝宋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这是说,阮籍生活在魏晋之际这样一个黑暗时代,忧谗畏祸,所以发出这种“忧生之嗟”。清人何焯认为:“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注家何足以知之。”(《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何氏以为阮籍的“忧思”比“忧生之嗟”更为深刻,注家并不了解这一点。一般读者当然更是无法弄清究竟是何种“忧思”。不过,《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由此或可得其仿佛。史载诗人“善弹琴”,他正是以琴声来排泄心中的苦闷。这里以“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着意写诗人的苦闷和忧思。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正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镟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鸿号、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但是,《文选六臣注》中,吕延济说:“夜中,喻昏乱。”吕向说:“孤鸿,喻贤臣孤独在外。翔鸟,鸷鸟,以比权臣在近,谓晋文王。”好像诗中景物皆有所指,如此刻意深求,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它)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愁闷和痛苦的心情,也为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定下了基调。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对中国古代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刘勰说:“阮旨遥深。”(《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上)李善说:“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都说明阮籍诗隐晦难解。阮诗隐晦难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用比兴手法。而这是特定的时代和险恶的政治环境及诗人独特的遭遇造成的。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作者阮籍简介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的其它作品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 咏怀八十二首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十二

        ○ 阮籍更多作品

       好了,关于“阮籍咏怀诗赏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阮籍咏怀诗赏析”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