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一则原文_礼记一则原文及翻译注释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礼记一则原文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礼记·曲礼的文章原文
2.礼记小康的原文和翻译
3.《礼记》仲尼燕居原文及译文
4.《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5.《礼记》一则的译文
6.虽有嘉肴文学常识
礼记·曲礼的文章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
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
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
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
毋侧听,毋噭应,毋*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渿处末,酒浆处右。以脯修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肴,主人未辩,客不虚口。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
馂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
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之,士疐之。庶人龁之。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水潦降,不献鱼鳖。献鸟者佛其首,畜鸟者则勿佛也。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
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献孰食者操酱齐,献田宅者操书致。
凡遗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右手执箫,左手承弣,尊卑垂帨。若主人拜,则客还辟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然后受。
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鴈者以缋,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
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齐者不乐不吊。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
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生与来日,死与往日。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荚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筴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幷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故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欬,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借者则裼,无借者则袭。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
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龟筴、几杖、席、盖、重素、袗絺绤不入公门,苞屦、扱衽、厌冠不入公门,书方、衰、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公事不私议。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篾,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再拜稽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荅拜也,非其臣,则荅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荅拜也。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五官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国曰君。
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谷,于外自称曰王老。
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公,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却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适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
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儗人必于其伦。
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祀。*祀无福。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祭,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天子视不上于袷,不下于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
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
大飨不问卜,不饶富。
凡挚,天子鬯,诸侯圭,卿羔大夫鴈,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妇人之挚,椇、榛、脯、修、枣、栗。
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埽洒。
礼记小康的原文和翻译
《礼记》投壶原文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以请。」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还,曰:「辟。」主人阼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司射进度壶,间以二矢半,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算兴。
请宾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
命弦者曰:「请奏《狸首》,间若一。」大师曰:「诺。」
左右告矢具,请拾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卒投,司射执算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算为纯,一纯以取,一算为奇。遂以奇算告曰:「某贤于某若干纯」。奇则曰奇,钧则曰左右钧。
命酌曰:「请行觞。」酌者曰:「诺。」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
正爵既行,请立马。马各直其算。一马从二马,以庆。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曰:「诺。」正爵既行,请彻马。
算多少视其坐。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算长尺二寸。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鲁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曰:毋幠,毋敖,毋偝立,毋逾言;若是者浮。
鼓:○□○○□□○□○○□,半;○□○□○○○□□○□○:鲁鼓。
○□○○○□□○□○○□□○□○○□□○。半;○□○○○□□○:薛鼓。
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 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
鲁鼓:○□○○□□○○,半;○□○○□○○○○□○□○;
薛鼓:○□○○○○□○□○□○○○□○□○○□○,半;○□○□○○○○□○。
译文投壶之礼的做法是:宴席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主人立在昨阶上,手中捧着矢;司射立在西阶上,手中捧着中;主人又派个下人捧着壶,也是立在西阶上,靠近宾客之处。主人邀请说:“我有歪歪扭扭的矢和歪嘴歪脖的壶,希望用来娱乐宾客。”宾客回答道:“足下用美酒嘉肴招待,我已经很领情了。现在又要用娱乐招待,真不敢当。”主人又说:“歪歪扭扭的矢,歪嘴歪脖的壶,不值得您这样客气地推辞,请足下赏脸答应。”宾客又说:“承蒙足下已经用美酒嘉肴招待过了,现在又要用娱乐招待,坚决不敢当。”主人又邀请说:“歪歪扭扭的矢,歪嘴歪脖的壶,实在不值得您这样地客气,请足下一定赏脸答应。’毛宾客说:“我再三地推辞,而您就是不答应,那就只好敬听尊命了。”于是宾客行了再拜之礼,从主人手里接过了矢;而主人见到宾客施礼,急忙退后转身,口中说道:“免礼,免礼。”主人在作阶上行拜送礼时,宾客见状,也急忙转身,口中说道:,“免礼,免礼。”宾主施礼已毕,宾客从主人手里接过矢,主人从赞礼者手中接过矢,主人前进到两楹间,察看一下将要进行投壶的地方,然后退回昨阶上的原位,向宾客作揖,请他就座。
司射从下人手中接过壶,上堂来至宾主席前丈量放壶的位置。壶放好后,退回西阶的原位,再把“中”放好,在“中”中插入八只筹码,面向东方,手执八只筹码站起。司射向宾宣布投壶的规则说:“箭头一端投入壶中才算投进,主人与宾客一递一只地投,如果一方连续地投,就是投进也不算数;胜者要斟一杯罚酒让不胜者来饮。饮过罚酒之后,输者要为胜者放上一个得胜的筹码;如果有一方首先得到三个胜的筹码,另一方就要饮一杯庆贺的酒。”司射又把同样的规则宣布给主人。司射又命令鼓瑟的乐工:“比赛进行时,要奏《狸首》这支伴奏曲,演奏的速度要不快不慢,始终如一。”乐队的领队回答说:“是。”
司射向宾主双方报告矢已经准备好,可以开始轮流投矢了。有哪一方将矢投进者,司射就跪下为他记一分。投壶的时候,宾客一方坐在司射的右边,主人一方坐在司射的左边。
投壶结束,司射就手中执着剩余的筹码宣布说:“宾主双方投壶结束,现在开始计算分数。”计算的方法是,两个筹码算作一纯。卜泛几一次取二纯,取够十纯,放成,堆,摆在地上。计算到最后如果只剩一个筹码,那就叫·“奇”。计算的结果出来以后,司射就报告说:“某一方的成绩超过了另一方若于纯。”如果胜算中还有奇数,还要把奇数报告出来。如果双方积分相等,就说双方不分胜负。
司射对胜利一方的子弟说:“请为失败的一方斟罚酒。”胜利一方的子弟说:“是。”斟好罚酒以后,失败的一方都跪下来捧着酒杯说:“承蒙赐饮。”胜利的一方也跪下来说:“请以此酒为养。”
行过罚酒礼后,就为胜利的一方立下一马。哪一方得胜就把马立在哪一方算筹的前面。立马以三马为胜。如果有一方得一马,而另一方得二马,则得一马的一方应将自己的一马并入另一方的二马,并庆祝对方的得胜。举行庆礼时,司射说:“比赛的最后结果已经出来,让我们为得胜者庆贺。”宾主双方都回答说:“好的。”喝过庆贺的酒,司射就让人把已立的马撤掉。
需要准备多少筹码,这要根据座中参加比赛的人数来决定。矢的长度,如果是在室内投壶,就用两尺长的;如果是在堂上投壶,就用两尺八寸长的;如果是在庭中投壶,就用三尺六寸长的。筹码的长度是一尺二寸。投壶所用的壶,颈长七寸,腹长五寸,口径是二寸半,容积是一斗五升。壶中盛着小豆,为的是防止投进的矢又重新跳出。放壶的地方,距坐席有两矢半的距离。投壶所用的矢,用拓木或棘木制成,木皮不要剥掉。
投壶时,鲁国的司射是这样警告立在堂下的宾主双方的子弟:“不要喧哗,不要傲慢,不要背转身而立,不要远距离谈话。如果违反,必按规矩罚酒!”薛国的司射则是这样警告宾主双方子弟的:“不要喧哗,不要傲慢,不要背转身而立,不要远距离谈话。倘有上述行为,罚酒无赦!”
投壶时敲击鼓擎的乐谱:这是鲁国击鼓的乐谱。这是薛国击鼓的乐谱。“半”字以下的乐谱用于投壶礼,全部乐谱则用于射字。
司射、庭长以及立着观礼的成年人,都算作宾客一方参加投壶。奏乐的人、仆人以及小孩子,都算作主人一方参加投壶。
《礼记》仲尼燕居原文及译文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②,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④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⑤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 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 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 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 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 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 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 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 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 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 做小康。”
选自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注解:①大人世及:大人,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②纪:纲纪,准则。
③知:通“智”。
④著:明,说明。
⑤埶:权势。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
《礼记》仲尼燕居原文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茍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龠》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此名也,古之人也。」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龠,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涂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涂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也于夫子,昭然若发蒙矣。
译文孔子在家闲坐,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在随便谈论时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个人都坐下,我来给你们讲一讲什么是礼,以便你们能够到处运用,处处普及。”子责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请问老师要讲的礼是怎样的呢户孔子回答说:“虽然内,。恭敬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粗野;虽然外表恭顺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花言巧语;虽然勇敢但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乱来。”孔子又补充说道:“花言巧语只是给人以仁慈的假象。”孔子又说:“师,你做事往往过火,而商却往往做得不够。子产好像是百姓的慈母,他能让百姓吃饱,但却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子贡又马上离开坐席回答说:几“请间怎样做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孔子说:“只有礼呀!礼就是用来掌握火候使人做到恰到好处的。”
子贡退下来,子游又上前问道:“请问礼的作用是不是就在于治理丑恶而保护善美?”孔子说:“是的。”子游又接着问:“究竟怎样治理丑恶保护善美呢?”孔子回答说:“郊天祭地之礼,就在于对鬼神表示仁爱;秋尝夏谛之礼,就在于对祖先表示仁爱;馈食祭奠之礼,就在于对死者表示仁爱;乡射、乡饮酒之礼,就在于对乡党表示仁爱;招待宾客的食飨之礼,就在于对宾客表示仁爱。”孔子又接着说:“如果明白了郊天祭地、秋尝夏筛之礼的含义,那么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就心中有数,就好比用指头在手掌上指指画画一般。所以,因为曰常生活有了礼,长辈和晚辈就有分别了;因为家门之内有了礼,祖孙三代就和睦了;因为朝廷之上有了礼,官职爵位就有条不紊了;因为田猎之时有了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因为军队之中有了礼,作战目的就达到了。因为有了礼,宫室的建造就合乎制度,量鼎的制造就不失分寸,五味就各得其时,乐曲的演奏就与身份、场合吻合,车辆的建造就合乎规定,鬼神就得到合乎要求的祭飨,丧事就会办得恰如其分,解说事情就不会离题千里,百官的职能就会互不混淆,各项政令就能得到施行;如果甲个人能够把礼拿来身体力行而且时时不忘、那么他无论干什么都会干得恰到好处。”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做事的办法。君子一定有要做的事,那就必定要有做事的办法,治理国家而没有礼,那就好比瞎子走路而没有助手,迷迷茫茫不知该往哪里走;又好比整夜在暗室中寻找东西,没有火把能看见什么?如果没有礼,就会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不知该听什么,眼睛不知该看什么,在社交场合是该进该退该揖该让就全都乱了套。这样一来,曰常生活中长辈晚辈也就没有了区别,家庭内部三代人也失去了和睦,朝廷上的官爵也乱了套,田猎和军事训练也毫无计划,作战打仗也没有了规矩,五味和四时乱配,乐曲乱吹一通,车辆的制造也不依规矩,祭祀鬼神的规格错乱,丧事办得不像丧事,解释问题离题千里,百官的职守混乱,政令得不到推行;在这种情况下去身体力行、时时不忘,那就会抬手动脚都出毛病。这样一来,就会无法领导和团结百姓了。”
孔子说:“你们三个人仔细听着!我告诉你们,除了上面讲的礼以外,礼还有九个节目,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个。如果知道这些,即令是个种地的农夫,依礼而行,也可以说是圣人了。两国国君相见,宾主互相揖让而先后进入大门。进入大门以后,马上钟鼓齐鸣。宾主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以后,一献礼毕,钟鼓之声停止。·这时堂下的管乐奏起《象》这首乐曲,而《大武》之舞、《大夏》之舞,一个接着一个地相继跳起。于是陈列美味佳肴,安排应有的礼仪和乐曲,执事人等一个不缺。这样做了以后,客人就不难看出主人待客的深情厚意了。此外,走路笔直,合乎曲尺的要求;旋转的弧度,合乎圆规的要求;车上的铃声,合着《采齐》乐曲的节奏;客人出门时,奏起《振羽》这首送别曲;撤席之时,奏起《雍》这首结束曲。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不合乎礼的要求。客人刚一进门就钟鼓齐鸣,这是表示欢迎之情。歌工升堂合唱《清庙》之诗,这是表现文王的崇高德行;管乐队在堂下奏起《象》这首乐曲,这是表现武王的伟大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要互相沟通感情,根本就用不着说话,只要通过行礼奏乐就可以表达意思了。”
孔子说:“所谓礼,就是道理;所谓乐,就是节制。没有道理的事君子不做,没有节制的事君子不做。如果不能赋《诗》言志,在礼节上就会出现差错;能行礼而不能用乐来配合,礼就显得单调呆板。如果道德浅薄,即便行礼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孔子又说:“各种制度是由礼来规定的,各种文饰行为也是由礼来规定的,但要实行起来,却是非人不可呀!”子贡又离席发言说:“请问夔这个人是不是只懂得乐而对礼却一窍不通呀?”孔子回答说:“你问的是古代的那个夔吗?须知古代的人是把精于礼而不精于乐的人叫做素,把精于乐而不精于礼的人叫做偏。夔这个人只不过是在乐的方面的造诣比在礼的方面的造诣高一些罢了,所以只传下来一个精通音乐的名声,须知那是根据古人的标准来说的。”
子张问到如何从政。孔子说:“师啊,你往前边来,听我给你-说!君子从政,不过是首先自己在礼乐方面精通,然后再拿来付诸实行罢了。”子张似乎没有听懂孔子的意思,就又接着发问。孔子于是继续说道:“师,你以为只有铺设几筵,升堂下堂,献酒进撰,举杯酬醉,这样做了才算是礼吗?你以为只有在缀兆上扭来扭去,挥动羽篱,敲钟击鼓,这祥做了才算是乐吗?其实,说到就能做到,这就是礼,做起来又使人感到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在这两点上狠下工夫,不需要多么费劲,天下就会太太平平的。于是诸侯都来朝拜,万物各得其所,百官无不烙尽职守。礼得到了重视,这就是百姓们为什么得到了治理;礼被扔到了一边,这就是百姓们为什么作乱。举例来说,屋室有室奥和台阶之分,坐席有上下之分,乘车有左右之分,行路有先后之分,站立要各就其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如果屋室没有室奥和台阶之分,堂与室就混乱了;如果席位没有上下之分,座位就混乱了;如果乘车没有左右之分,车上的位置就混乱了;如果行路不分先后,道路就混乱了;如果站立没有顺序,谁的位置在哪里也就混乱了。从前圣明的帝王和诸侯,分别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使他们不敢互相逾越,用的都是这个办法啊!”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一番高论,心中豁然开朗,好像瞎子重见光明一样。
《礼记》一则的译文
《古代兵法散文·秦汉兵法·礼记》原文鉴赏[原文] (节选)
曲礼上第一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 故父子聚鹿。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檀弓上第三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檀弓下第四
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瑟一人,张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
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礼运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器第十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 礼之大伦,以地广狭; 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郊特牲第十一季春出火,为焚也。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左之右之,坐之起之,以观其习变也。而流示之禽,而盐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求服其志,不贪其得。故以战则克,以祭则受福。
祭义第二十四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亨孰(羶)[馨]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经解第二十六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阖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聘义第四十八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 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别无故; 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 *** 顺治而国安也。
[鉴赏]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古礼的记录和孔门弟子及后学关于礼仪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学者戴圣纂辑。戴圣,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任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故所著《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宣帝时立为博士。《礼记》共49篇,包括《曲礼》、《檀弓》、《月令》、《礼运》、《中庸》、《大学》等重要篇章。宋代将阐发孔子中庸思想的哲学论文《中庸》,论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则的政治论文《大学》两篇文章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成为仕子的必读书。可见《礼记》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的基本政治主张就是礼治。《经解》篇说:“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对于经国的作用,就象秤用于秤轻重,绳墨用于划曲直,规矩用于画方圆。因此,“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治国而无礼……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可见,礼是全部政治社会活动的准则和支柱。
《礼记》中有关军事的篇章很多,如《曲礼》、《檀弓》、《礼运》、《郊特牲》、《祭义》、《聘义》等篇都议及到军事问题。儒家政治主张体现在军事上,就是军事为礼治服务,受礼制制约。
一、《礼运》篇说,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出现了战争,大禹、商汤、周文、周武和成王、周公就是经由战争而成为杰出人物的;他们之所以是君子,是圣王,不是战争本身,而是因为他们一切严格遵从“礼”的要求,“未有不谨于礼者也”,用礼来裁决判明人民的是非,用礼来考察人民的诚信,用礼来指明人民的过失,用礼来树立仁德的准则和讲求谦让的美德。战争行为更要受礼的制约,礼是评判战争的准则。那么,什么是符合礼义的战争呢?《聘义》篇则把“战胜”和“争斗”区分得很清楚:“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战胜。”这是合乎礼义的战斗。如果勇敢“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这是不符合礼义的暴乱行为。
二、儒家所提倡的礼,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意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规范而提出来的,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礼记·礼器》篇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战争也要合于礼,军事训练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将士知礼。“班朝治军,……非礼威严不行。”这个威严,就是尊卑上下的严格区分及其统率服从的关系。《郊特牲》讲通过田猎来进行军训,《仲尼燕居》讲“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都是说明礼的实践性,礼对战争活动的具体指导意义的。从战争必须有严密的统属关系,必须有严格的纪律这一角度来说,《礼记》所提出的观点是有借鉴意义的。
三、《祭义》篇引孔子门徒曾子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就是讲,曾子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的遗体。使用父母的遗体,怎么敢不严肃慎重呢!平日举动不庄重,就不是孝。事奉国君不尽职,就不是孝。任职不兢兢业业,就不是孝。交朋友不讲信用,就不是孝。临阵作战不勇敢,就不是孝。这五个方面没有做到,灾祸就会降临到双亲身上。怎么敢不严肃慎重呢!这里,“战阵无勇,非孝也”,将作战勇敢与忠孝挂上了钩。儒家伦理学说中如此解释孝道,实在是一种创新,一种突破。可以设想,这是在战国时代兼并剧烈、战争频繁的情势下,儒家学者对传统观念所作的一种重大修正;把它说成出自以孝著称的曾子之口,就更有说服力了。
四、《礼记》中也有许多礼义是不足取的。今天,鲁迅所说的礼教杀人的时代早已过去,阅读《礼记》必须予以批判的吸取。比如《檀弓》下记述的商阳遵礼杀敌的事就十分迂腐可笑。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毖一人,张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就是说:楚国的工尹商阳和公子弃疾追赶吴国军队,赶上了,弃疾对工尹商阳说:“这可是国家大事啊。您可以拿起弓来。”商阳把弓拿起来,弃疾说:“您放箭啊!”商阳射箭,射倒了一人,就把弓藏到弓袋里。又赶上了吴国军队,公子弃疾又激励商阳用弓箭杀敌,射倒了两人。每当射倒一个人,商阳都要把自己的眼睛挡起来。他终于叫驭手停下车子,说:“朝廷议事我不曾坐在朝堂,国群宴飨我不曾参与其中,位卑礼薄,杀了三个敌人,也足以复命了。”对于这件事,孔子评价说:“连杀人的事情之中,也存在着礼哩!”显然,孔子是赞赏这种礼仪的。再如:《檀弓》上:“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就是以死循道,杀身成仁的儒家礼教。实在是不足取的。
虽有嘉肴文学常识
《礼记》一则的译文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一则的翻译《礼记一则》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礼记》一则注释现代人看一般都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此书可以精读。有余力可以再去看看十三经注疏版的春秋左传正义。礼记的可以去看看孙希旦的集解
礼记 檀弓 译文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孔子过泰山侧、过(经过,路过)2、夫子式而听之、之(虚用,无所指)3、然(对,是)4、昔者吾舅死于虎、于(介词,在)5、何为不去也、去(离开)6、小子识之、识(动词,知道,记住)
二、“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连词,A、顺接)
三、文中的“夫子”指的是-----孔夫子
四、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儿子
五、妇人的丈夫儿子因何而死? 是被虎咬死的。
六、“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那妇人。
七、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本文主题:苛政猛于虎。翻译: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注:
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板,这里用作动词。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壹:真是,实在。舅: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著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礼记一则的大学之法原文《礼记一则---大学之法》原文:
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学礼记全篇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著,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其联络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做: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让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和睦。《诗经》说:“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值得人效法时,老百姓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所以,君王聚财敛货,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康浩》说:“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当作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臣,忠诚老实,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赞赏。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的,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无论如何容忍不得。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可以说是危险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确的途径:忠诚信义,便会获得一切;骄奢放纵,便会失去一切。
生产财富也有正确的途径;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西湖游记一则译文1.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⑦曰:教学相长也。
1、古今异义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至,古义:最好。今义:到。
2、文言虚词
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
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
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4、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2.求《虽有嘉肴》文言知识整理
虽有嘉肴①,弗②食不知其旨也;虽③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④也。
是故⑤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⑦曰:教学相长也。1、古今异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至,古义:最好。
今义:到。2、文言虚词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其中的“是故”,介词宾语前置句。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4、译文 即使有最好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地方理解得不透彻。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欠缺,然后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教学感到了困惑,才能进行再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文言文阅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小题1(1)即使 (2)甘美 (3)教 (4)好处 小题2A 小题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以后就能够自我反省;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勉励自己。
(2)《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小题4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升自我。(意思对即可)小题5《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小题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是“虽”在古文为一般为“即使”,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读懂文章,根据语境,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进行比较,分析词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没有变化。
A“教”文中与现代语言中的含义相同,皆为“教导”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然后”“反”“困”“强”“学”“谓”,最后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疏通文字,读懂内容,掌握大意,从“教学相长”这一点来谈在生活中教导帮助别人也可提高自己这一道理。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小题5试题分析:名著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判断即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4.礼记一则虽有佳肴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办。”其此之谓乎?翻译: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虽有嘉肴的文言现象
文言现象:1、古今异义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困,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至,古义:最好。
今义:到。2、文言虚词其:代词,它的。
是故:连词,因此。也:语气词,表判断。
3、特殊句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介词宾语前置句)教学相长也。
(判断句)作品简介: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虽有嘉肴》的全解
原文:《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礼记一则原文”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