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一_杂诗其一陶渊明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杂诗 其一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1.杂诗唐王维的诗

2.《杂诗》古诗赏析

3.陶渊明的《杂诗其一》(忆我少壮时......)

4.杂诗七首·其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5.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的作品译文

6.古诗词鉴赏|杂诗十二首(其一)

杂诗 其一_杂诗其一陶渊明

杂诗唐王维的诗

       王维的杂诗如下:

       杂诗三首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一般的选者,只选第二首,也只对第二首评赏换言之,即选家对其一、其三往往不选,也更不加评赏。其实三首,三个片断,大类蒙太奇的三个画面,既是独立的,又是连贯的,具有逻辑关系上的因果性。

       陈贻焮先生也认为:“这三首诗虽然各自成章,而意思又互有关联,因此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解释”(《王维诗选》)。一般的解释,认为这三首诗是写爱情的,陈贻焮先生就这么说“这是一组描写男女爱人别后相思的诗”(《王维诗选》)。

       陈铁民先生也持此说。但另一面讲,与其说是写人,不如说是自写;与其解读为写相思,不如说是写乡愁。

       第一首“寄书”。见有家乡来船,生成寄书之念,然却用“寄书家中否”的问句表达,也妙在用问句,非常有意思的是自己问自己:寄过了没有?寄过了,似乎又没有寄。

       这种疑问,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了,更是因为“常有江南船”至而不见家书反馈陈铁民先生注曰:“二句渭常有江南的船。

       不知客寓江南的丈夫是否捎信回家?”(《王维集校注》卷七)但更有可能是,此乃游子复杂而微妙的家园之思,诗人久居京城,怀念故土,然怀归不得而生乡愁,连自已是否寄过家书都记不得了。

       这样的解读,此诗内涵会更加丰厚,而具有格外撼人心魄的魅力。杜甫的《述怀》也是以寄书的题材来反映极其复杂的想家心情的。其诗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非常复杂,也非常沉重。

       寄书家中,目的是想得到回复而知道家中情况,然又怕家中发生什么意外而害怕有家书来。同时还杂有漂泊沉沦而没有信心正视家人、面对乡亲的羞惭。

《杂诗》古诗赏析

       杂诗七首(其一)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后人乃多从其说。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此诗下文既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说风悲正写人之忧伤无尽。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如大谢句云:“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诗》云:“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盖江湖阻隔彼此之消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只写道路隔阔,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确。“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忧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杂诗七首

       作者:黄庭坚 年代:北宋

       古屋清寒雪未消,小窗晴日展芭蕉。

       酸甘荔子尝春酒,更碾新芽荐菊苗。

       作者小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进士。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宗法杜甫,并有“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之论。风格奇硬拗涩。他开创了江西诗派,在两宋诗坛影响很大。词与秦观齐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接近苏轼。 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词》)。又擅长行,草书,为“宋四家”之一,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及《廉颇蔺相如传》等。

陶渊明的《杂诗其一》(忆我少壮时......)

       《杂诗》古诗赏析1

        《杂诗》

        作者: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注解:

        1、著:吹入。

        2、等是:等于。

        3、杜鹃:鸟名,即子规。

        韵译:

        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

        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这是为什么呵,我却有家归去不得?

        杜鹃呵,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评析:

        这是歌咏游客居外不得返乡之情的诗。意思是在说寒食、清明将到,客居不能返

        乡,却听得杜鹃悲泣,更为伤感,大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慨。诗的节奏独特,首

        两句节拍为一、二、三,然而却谐绝句平仄韵,这是绝句中少见的。句写六朝往事

        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

        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杂诗》古诗赏析2

        杂诗六首(其一)宋·刘挚

        四序若转毂,万物变秋风。

        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

        寒鸱坐晴屋,阴虫凄暮丛。

        灵凤杳何许,寂寂朝阳桐。

        注刘挚,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多次被贬谪,后流放新洲,含冤而死。

        8.试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萧骚檐边月,赫赤江上枫”。(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悲”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运用衬托手法。(1分)通过描写萧条凄凉的月亮挂在房屋的檐角,以哀景衬哀情,(1分)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1分)通过描写江上的枫叶已一片火红,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作者的悲凉之感。(1分)(只答“借景抒情”,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给3分)

        9.(6分)一是为秋天景物而悲,(1分)诗中通过对秋风、秋月、寒鸱、秋虫等景物的描写,(1分)抒发了作者的悲凉之感;(1分)二是为孤单冷落的贬谪处境而悲,(1分)尾联以“灵凤”自比,(1分)以孤单地栖息在梧桐树上来比喻自己贬谪时的孤独、凄清。

杂诗七首·其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杂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1] 。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2] 。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3] 。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4] 。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5],

       壑舟无须臾[6],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7] 。

       古人惜寸阴[8],念此使人惧。

       出处:

       魏晋-陶渊明

       注释:

       [1]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2]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3]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4]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5]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6]壑:山沟。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象《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

       [7]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8]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

       杂诗·忆我少壮时

       陶渊明(晋宋)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①。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②。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③。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⑤。

       壑舟无须臾⑥,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⑦。

       古人惜寸阴⑧,念此使人惧。

       作品注释

       ①欣豫:欢乐。这句是说没有快乐的事,心情也是欢快的。

       ②猛志:壮志。逸:超越。四海:犹天下。骞:飞举的样子。翮:羽翼。骞翮:振翅高飞。翥(zhù助):飞翔。这两句是说有超越四海的壮志,期望展翅高飞。

       ③荏苒:逐渐地。颓:逝。此心:指志四海、思远翥。这两句是说随着年岁的衰老,这种少壮时的豪气已经逐渐消逝了。

       ④值欢:遇到欢乐的事。无复娱:也不再欢乐。每每:常常。这两句写出老年的心境与少壮时“无乐自欣豫”不同。

       ⑤衰损: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沟。壑舟:《庄子·大宗师》云:“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这里借喻自然运转变化的道理。须臾:片刻。这句和下句是说自然运转变化象《庄子》中的“壑舟”一样,即使想办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渐衰老下去。 ⑦前涂:犹前途,这里指未来的时光。几许:几多、多少。止泊处:船停泊的地方,这里指人生的归宿。这两句是说不知我未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 ⑧惜寸阴:珍惜每一寸光阴。这句和下句是说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阴,想到自己一生虚度了大半岁月的可怕。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作品赏析

       文/ 不详

       对于人类来说,珍惜生命价值、珍惜寸阴之精神乃是长青的。读陶渊明的《杂诗》第五首,常受到一种极亲切的感动,寻思其原因,实在于此。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渊明善于把人所共知、反习而不察的人生体验指点出来,而且用的是极自然极简练的语言。这往往使人感到又惊讶又亲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诗人回忆自己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无乐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确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无穷的活力与快乐。不言而喻,这是一种向上的生命情调。“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养,便升华出“猛志”。按照传统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奋发、凌厉。“逸”,突出此志向之远大、超越。“骞翮”即展翅,“翥”者、飞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以上四句回忆少壮时代生命情调,诗情从容之中,而有飞扬之势。“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当年那种雄心,渐渐离开了自己。诗情由此亦转为沉抑。“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即便遇上了欢乐的事情,也不再能欢乐起来,相反,常常怀有深深的忧虑。此二句写出人到中年、晚年之体验,与起笔二句形成深刻对照。诗人对自己的遭遇、时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诸己。所以写出的实为一种人生体验之提炼,一种生命自身的忧患意识。“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气力渐渐衰退,转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体生命的逐渐衰老,这还仅仅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一层次。“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此处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观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来,可证。此四句,语气连贯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未来的人生道路,不知还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归宿将在何处。联系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结笔,则此二句之意蕴,实为志业未成之隐忧。生命日渐有限,而生命之价值尚未实现,这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二层次。结笔乃更进一层:“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生命之价值是在每一寸光阴之中实现的,寸阴可惜。古人珍惜寸阴,顾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惧怵惕!珍惜寸阴,念此警惧,足见犹思奋发有为,此是其忧患意识之第三层次,亦是其忧患意识之一提升。结笔二句,深沉、有力。其启示意义,乃是常新的。

       渊明此诗之主题意义,为一种生命之忧患意识。此种忧患意识之特质,是形体生命逐渐衰老,而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终于产生再奋发再努力之自我觉悟。按照中国文化传统,主体价值之实现,有三种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为第一义。陶渊明之一生,于立功的一面,虽然未能达成,可是,在立德、立言两方面,却已经不朽。读其诗,想见其为人,可以说,若没有“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之精神,陶渊明之成其为陶渊明,将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诗篇,呈为一种苍凉深沉之风格。诗中,包蕴了少壮时之欣悦,中晚年之忧虑,及珍惜寸阴之警惧。诗情之波澜,亦由飞扬而沉抑,终至于向上提升。全诗体现着陶诗文体省净而包蕴深远的基本特色。这种特色,实为中国诗歌艺术造诣之一极致。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的作品译文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魏晋·曹植《杂诗七首·其一》 杂诗七首·其一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写景 , 回忆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台上常常吹着悲风,早晨的太阳照着北林。

        我怀念的人在万里外,大江大湖很远很深。

        这舟船哪能顺利到达?实难安置我怀念的心。

        掠过庭院南飞的孤雁,长声哀吖真使人伤神。

        抬头望着孤雁,我在想——托你带个信给远地的人。

        孤雁不理睬地飞过去了,飞动的影子更使我伤心。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远别亲友的诗。虽然作者和这一亲友的远别,或许是有统治者内部矛盾这一特殊原因,但在汉末魏初那个动乱流离的年代,远别而不能团聚,甚至不能相见,实是普通现象。所以这首诗很容易引起共鸣,富有典型性与现实性。

        这首诗开头“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而“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是因为要眺望远处,所以是思念远方的人;而时值秋令,亭台越高那么风自然就会越凄厉,登亭台的人于是就因为风急而越感受到心情的沉重悲哀。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所以曹植这五字能成为名句佳句的原因,正因为这虽然作为景语,其实是寓意深情。

        接下来的第二句“朝日照北林”,本来也是属于景语,但是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这篇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都是起始于《诗三百篇》,在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

        由于上句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意思是自己所思念的人是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因为江湖阻隔彼此的讯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的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且其身既然在远方,以后回来不是件容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

       

        下面的“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下句“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以前古人用“雁行”比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和孤雁南游很像;又因为自己也像孤雁一样,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

        最后的四句“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鉴赏

        旧说大都以此诗为作者怀念其弟曹彪之作,较可信。近人古直《曹子建诗笺定本》系于公元22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这一年曹植自鄄城王徙封雍丘王,曾入朝。古直以为此诗即入朝时所作。而黄节《曹子建诗注》则谓当作于徙封雍丘之前,两家之说先后相去不及一年。当时曹彪封吴王,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古直注云:“魏地东尽广陵。吴当为广陵。广陵,(西汉)吴王濞都也。”广陵是魏王朝当时东南边界,隔江与东吴相对,距魏都最远,故诗中有“之子在万里”之句。

        这首诗开头两句实属景语,并无影射比喻之意。自李善《文选注》引《新语》:“高台喻京师,悲风言教令。朝日喻君之明,照北林言狭,比喻小人。”下文又云:“江湖喻小人隔蔽。”后人乃多从其说。这就把两句摹绘秋日景色的名句佳句给牵强比附得全无诗意。此诗下文既有“孤雁飞南游”之句,自当作于秋天,则首句“高台多悲风”亦属秋景。登高所以望远,所以思远人也;而时值秋令,台愈高则风自然愈凄厉,登台之人乃因风急而愈感心情之沉重悲哀。说风悲正写人之忧伤无尽。这一句简括凝炼,开后人无数法门。如大谢句云:“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化一句为两句;又如老杜之《登高》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一首),直是把此一句衍化为五十六字的长诗。故曹植此五字之所以为名句佳句,正以其虽作景语,实寓深情也。次句“朝日照北林”,固亦属景语,却化用《诗·秦风·晨风》之首章。《诗》云:“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者,乃女子思其夫之地。故作者《种葛篇》写思妇有“徘徊步北林”之句,而此篇亦以“朝日照北林”起兴。古人以夫妇与兄弟关系相互为喻,盖始于《诗三百篇》,即曹植诗集中也屡见不鲜。此处点出北林,正隐含《诗》中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之意,所以作者紧接着写到“之子在万里”了。夫自己所思之人既远在万里之外,而下面“江湖迥且深”一句更是寓意深远,情韵不匮。盖江湖阻隔彼此之讯息是一层;而“之子”却经过这样遥远而艰难的路程走向万里之外,其身心所受之摧伤折磨可想而知,又是一层;况其身既远,他日归来更非易事,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自然更深了一层。只写道路隔阔,已诉不尽离愁别恨,则不必节外生枝,再添上一个局外的“小人”。故李善注文不确。“方舟”二句又紧承“江湖”句而言。“方舟”,二舟相并,古时为大夫所乘用;“极”,至。江湖深迥,舟不能及,故“离思难任”,“任”者,负荷也。把“离思”写得十分沉重压抑,可见其中有多少愁苦优怨之情。这虽只就自己一面说,实际上也体现出所思之人同样是不胜其愁苦忧怨了。

        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自“孤雁”句以下六句为第二段。“孤雁飞南游”,表面上是写实,即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看到孤雁南飞,实则蕴涵着好几层意思。盖古人以“雁行”喻兄弟,曹彪封吴,无异流放,已似孤雁南游;今自己亦如孤雁,故“过庭”而“长哀吟”。“过庭”虽用《论语·季氏篇》“鲤趋而过庭”的字面,实借喻自己的入朝。但诗句仍作实写,故见孤雁哀鸣而自己“翘思慕远人。李善注:“翘,悬也。”“翘思”,等于说“悬念”;“慕”,有念念不忘之意。不但见孤雁而思远人,并且把希望寄托于雁,问它是否愿为自己捎个信儿去。但雁飞甚速,形影倏忽间便不见了,这就更使作者黯然神伤了。“翩翩”,形容鸟疾飞之貌。连孤雁都翩然而逝,说明自己怨怀无托,结语似意犹未尽而已令人不忍卒读,是真正写情的高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諡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明代·刘基《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

        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 婉约写景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唐代·杜甫《阆山歌》

        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写景 , 抒情忧国忧民紫陌开行树,朱城出晚霞。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交亲望归骑,几处拥年华。——唐代·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紫陌开行树,朱城出晚霞。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

        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交亲望归骑,几处拥年华。 春天 , 写景抒情

古诗词鉴赏|杂诗十二首(其一)

       作品译文: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原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一)

       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扩展资料: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写的五言古诗。

       前四句感叹人生之无常,中间四句告诉人们对生活中偶尔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最后四句是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

       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杂诗十二首(其一)/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阅读理解:

       这首古诗为陶渊明晚年归隐时期所做,一共十二句,可分为三小节。

        第一小节四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人生在世有如没有根蒂的树木花草一样,随风飘摇宛如路上的尘土一般。人生不易,身不由己,四处辗转,随风飘零,此时的自己已经不是当初的样子。作者主要在感叹动荡漂泊的人生,晚年的自己已经不是青壮年时期的模样。

        第二小节四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有缘相识就是兄弟,不必在意是否是有血缘关系的骨肉至亲。得到欢娱的机会就要及时快活,和比邻而居的朋友欢聚,开怀畅饮。作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友情关。

        第三小节四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身体强健的年华不会重新来过,就像一天很难再有第二个晨曦。珍惜时光,珍惜当下,岁月从来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等待错过良辰的我们。作者表达了对时光一去永不回的感叹,告诫自己和世人要珍惜当下,珍惜光阴,因为岁月不等人。

       今天关于“杂诗 其一”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