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兰陵王_周邦彦兰陵王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周邦彦兰陵王”的应用场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1.兰陵王的故国在哪里?

2.赞美兰陵王的诗句

3.周邦彦的别离诗词《兰陵王?柳》 赏析

4.周邦彦《兰陵王·柳》 赏析

5.周邦彦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兰陵王.柳阴直》押的是什么韵

6.《兰陵王·柳》(周邦彦)诗句译文赏析

周邦彦兰陵王_周邦彦兰陵王原文及翻译

兰陵王的故国在哪里?

       汴京(今河南开封)。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中“故国”指的是诗人的故乡---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原文节选: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白话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

       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

       “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赞美兰陵王的诗句

       兰陵王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词题为“柳”,实借柳发端,写客中送客之离愁。上片由柳阴、柳丝、柳絮,引出折柳送别之人。“谁识京华倦客”,一句道出“斯人独憔悴”之慨,折柳之多,见出送客之频、宦游之倦,离愁之浓。为下文铺垫、渲染。中片进入此番送别铺叙。踪迹、哀弦、离席,着“旧”、“又”字,表明旅食京华、别愁殊多。接一“愁”字,水到渠成,所愁当为船快、路遥、人远。“回头”犹转眼,“望人在天北”,写居者伫立码头凝神痴望,形神在目。下片写渐远之后凄恻情怀。开头五字两顿,可知心情凄切至极。“渐别浦”二句实写船行孤寂,时间又渐近黄昏,于是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昔与她相聚的欢乐,是乐景写哀,最后以“泪暗滴”收束愁绪。全词分往昔、她我、送留、想象与现实反复套叠,叙事抒情萦回曲折,而京华倦客之行为心绪一贯到底。离愁分量笔笔刻写入骨。宋人载西楼南瓦盛传此曲,“谓之渭城三叠”,不为无因。

周邦彦的别离诗词《兰陵王?柳》 赏析

       北宋·周邦彦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北宋·张元干

       张元干《兰陵王·卷珠箔》

       卷珠箔。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相思除是,向醉里、暂忘却。

       南宋·刘辰翁

       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谩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兰陵王·赋一丘一壑》

       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芗喷薄。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 遇合。事难托。莫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现代·吴晨

       吴晨《兰陵王·艾艾》

       帘幕卷,夜风轻轻拂面。如梦中,几度相见?暗想芳华诉离别。无言不胜情,何故相守天涯。春如故?年初岁末,不见来时佳人伴。寻思旧梦迹,正年少轻狂,寄月传情。徒留寂寞相依偎。情至荼蘼时,执念生死,一往情深深几许,多少爱与恨?如念?莫相思。践别偶遇间,一夜盟言,春日暖暖衣衫褪。念妾娇如妻,闻香透骨。相思随影,似梦里,共夜语!

周邦彦《兰陵王·柳》 赏析

        #诗词鉴赏# 导语《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下面 无 就给大家分享下周邦彦的别离诗词《兰陵王?柳》,欢迎阅读!

        《兰陵王?柳》

        宋?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赏析

        这首词自来被认为是《清真集》中代表作之一,而“斜阳冉冉春无极”一句,历来受到赞赏,谭献甚至在他的《谭评词辨》中说“斜阳七字,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

        词写的是柳,实则借柳来写离别。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抒写自己的别情,下片写渐远以后的心绪。“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这几句直抒胸臆,写别离之恨之悲,而下一句便接“斜阳冉冉春无极”,把情感宕开,转写景物,却又不单纯写景。它把所有的心绪都融化在斜阳里,融化在春日里,使得情与景完全浑融在一起,看似只着眼于春色暮色,似乎因眼前的美景而忘记了离愁别恨。叶嘉莹教授解释说这一句为什么好,“因为它从那些越积越多的离愁别恨中一下子跳转出去了,但这一跳转不但没有能甩脱那些离愁别恨,反而使周围整个春天的环境都染上了离愁别恨!看似解脱,实际却是一种更深的沉溺”。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释“斜阳”句云:“一句中含两意,一日光景已近黄昏,春光却无限,也是无穷的。”“斜阳冉冉”,代表的是时间的消逝,而“春无极”,则是形容空间漫无边际。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斜阳冉冉”与“春无极”囊括了人类生活舞台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离与合、悲与欢,生命的消逝与永恒、有限与无际。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简介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词人。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因写《汴都赋》,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之后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扩展阅读:周邦彦的人物评传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创制不少新词调,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珑四犯》等。现存词二百余篇,多写男女之情和离愁别恨,内容较为单薄,调子很低沉。其词承柳永而多有变化,市井气少而宫廷气多,词风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长于铺叙,善于熔铸古人诗句,辞藻华美,音律和谐,具有浑厚、典丽、缜密的特色。如《瑞龙吟》(章台路)、《西河》(佳丽处)等。其写景小词,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调,如《苏幕遮》等。他是大晟词人的代表,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美成深远之致,不及欧、秦,唯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有《片玉词》。本书选其词《瑞龙吟》(章台路)、《满庭芳》(风老莺雏)、《苏幕遮》(燎沉香)、《六丑》(正单衣试酒)、《兰陵王》(柳阴直)和《西河》(佳丽地)六首。

周邦彦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兰陵王.柳阴直》押的是什么韵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

       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兰陵王·柳》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节选如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译文如下: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百度百科——兰陵王·柳

《兰陵王·柳》(周邦彦)诗句译文赏析

       周邦彦是南宋时期的词人,他的《兰陵王.柳阴直》押的是 i 韵。

       《兰陵王·柳阴直》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写作者离去之愁。在此词中,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形成词作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特色。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原文

       《兰陵王①·柳阴直②》

       作者: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②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③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④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⑤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⑥故国:指故乡。

       ⑦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⑧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⑨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⑩旧踪迹:指往事。

       (11)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12)离席:饯别的宴会。

       (13)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14)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

       (15)望:回头看。人:指送行人。

       (16)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

       (17)津堠(hòu)::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岑寂:冷清寂寞。

       (18)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无极:无边。

       (19)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20)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翻译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吆,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周邦彦《兰陵王·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兰陵王·柳 周邦彦 系列:宋词三百首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1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2烟:薄雾。弄:飘拂。  3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4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5京华:京师。  6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7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8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9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十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著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 *** 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朦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 *** 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藉著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著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兰陵王·柳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柳翻译及注释

        翻译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我趁著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 *** 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却发现已经是一片朦胧。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

        注释 兰陵王:词牌名,首见于周邦彦词。一百三十字,分三段。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烟:薄雾。丝丝弄碧: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其嫩绿的姿色。弄:飘拂。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 北宋 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情状。故国:指故乡。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应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柔条:柳枝。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旧踪迹:指过去登堤饯别的地方。又:又逢。酒趁哀弦:饮酒时奏著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离席:饯别的宴会。「梨花」句: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望人」句:因被送者离汴京南去,回望送行人,故曰天北。望人:送行人。凄恻:悲伤。渐:正当。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津堠:渡口附近供瞭望歇宿的守望所。津:渡口。堠:哨所。岑寂:冷清寂寞。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春无极:春色一望无边。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兰陵王·柳赏析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藉著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著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此时周邦彦想起了:「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就接不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难以忘怀。这里的「又」字说明,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其实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兰陵王·柳创作背景

        自从 清代 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 宋词 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 *** 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 宋代 ,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诗词作品:兰陵王·柳 诗词作者: 宋代 周邦彦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柳树、送别

       好了,关于“周邦彦兰陵王”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周邦彦兰陵王”,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