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李贺_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析一下“雁门太守行 李贺”的优缺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吧。

1.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2.《雁门太守行·李贺》原文与赏析

3.《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4.古诗雁门太守行的译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_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原文

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意思: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原诗:

       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自:唐 李贺《雁门太守行》

扩展资料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唐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己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他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雁门太守行·李贺》原文与赏析

       雁门太守行从听觉和视觉战争激烈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原文如下: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雁门太守行》的意思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原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旧题,“古词备述洛阳令王涣德政之美,而不及雁门太守。若梁简文帝之作,始言边城征战之思。长吉所拟,盖祖其意。”(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李贺模拟乐府古题而填写的这首新诗,带有想象成分,并非纪实之作。中唐时期,藩镇飞扬跋扈,叛变无常,河北地区战事频仍,国家的统一安定遭到严重威胁。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慷慨赴难的将士,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息、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寄寓着诗人愿为国效忠的豪情壮志。

        全诗短短八句,却出色地描绘了一场激烈战斗的过程。开头两句写激战前的敌我形势。首句写敌军大队人马黑压压一片,铺天盖地而来,简直要把唐军驻守的城池摧垮。“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显示了战前紧张的气氛: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十分危险。次句写透过云隙的日光,照射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说明虽然形势危急,但将士们仍然戎装整肃,精神抖擞,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三、四两句写激战情状,从战场所闻所见两方面,铺写了阴森惨切的悲壮气氛。西风凛冽,草木凋零,在苍凉的秋色衬托中,军中的号角声声,更显得慷慨悲凉。“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显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并且这场战斗从白昼一直持续到黄昏。这里虽然写激战,但未直接写战斗的刀光剑影,只是写出了激战的气氛,让读者自己去联想。“燕脂”,喻血。在广阔的战场上,战士们的鲜血流洒;在寒秋的夜色中,鲜血凝成一片紫色。这一句既写战争的残酷程度,也表现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浴血奋战,同时暗示守城将士处于不利的地位。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部队追击的情景和最后的结局。黑夜行军,为了行军速度,红旗只能是“半卷”,生动地写出进军的快捷。“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虽然伤亡惨重,但仍然临危不惧,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气概。寒夜霜重,鼓声逐渐地稀疏下去,沉寂下来了,表明一场激烈的战斗最后结束了。

        最后两句写唐军将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决心。“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用了燕昭王在易水河边筑台,以千金招揽天下贤才的典故。将士们为报答国家和君王的知遇之恩,发出了宁愿牺牲也心甘情愿的誓言。这实际上是借以表达诗人愿为国效忠的壮志豪情,寄托诗人复兴大唐王朝的热烈憧憬。

        本诗的想象非常丰富,通过黑云、金鳞、鼓声、角声、红旗、秋霜、燕脂、玉龙等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色彩鲜明秾丽,描写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李贺以歌诗谒韩吏部,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 〔唐〕张固《幽闲鼓吹》)

        庆历间,宋景文诸公在馆尝评唐人之诗云: “太白仙才,长吉鬼才。”其余不尽记也。然长吉才力奔放,不惊众绝俗不下笔,有《雁门太守》诗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王安石曰: “是儿言不相副也。方黑云如此,安得向日之甲光乎?” ( 〔宋〕王得臣《麈史》卷中)

        此篇盖咏中夜出兵,乘间捣敌之事。“黑云压城城欲摧”,甚言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麟。此言初出兵之时,语气甚雄壮。“角声满天”,写军中之所闻; “塞上燕脂”,写军中之所见。“半卷红旗”,见轻兵夜进之捷; “霜重鼓寒”,写冒寒将战之景。末复设为誓死之词,以答君上恩礼之隆,所以明封疆臣子之志也。旧解以“黑云压城”为孤城将破之兆; “鼓声不起”为士气衰败之征。吴正子谓其颇似败后之作,皆非也。(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古诗雁门太守行的译文

       翻译: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

       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词: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

       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上六句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好了,今天关于“雁门太守行 李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雁门太守行 李贺”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