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_过秦论教案一等奖

       非常感谢大家对过秦论教案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

2.文言文实词解释教案

3.高二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4.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5.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个人通用)

6.过秦论翻译

过秦论教案_过秦论教案一等奖

语文优秀教案课件汇编的目录

       修订说明

       第一版编写说明

       第一册

       1.《创造宣言》教案

       2.《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教案

       3.《安塞腰鼓》教案

       4.《乡愁》教案

       5.《再别康桥》教案

       6.《广告》教案

       7.《<野草>题辞》教案

       8.《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9.《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

       10.《文艺随笔二篇》教案

       11.《咬文嚼字》教案

       12.《提醒幸福》教案(一)

       13.《提醒幸福》教案(二)

       14.《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一)

       ]5.《我的空中楼阁》教案(二)

       16.《洛阳诗韵》教案

       17.《听话——学会倾听》教案

       18.《介绍》教案

       19.《项链》教案(一)

       20.《项链》教案(二)

       21.《荷花淀》教案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23.《将进酒》教案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25.《劝学》教案

       第二册

       26.《沁园春·长沙》教案

       27.《为你自己高兴》教案

       28.《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教案

       29.《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30.《音乐就在你心中》教案

       31.《画里阴晴》教案

       32.《牡丹的拒绝》教案

       33.《拿来主义》教案

       34.《观察与思考——落花水面皆文章》教案

       35.《一段最古的长城》教案

       36.《长城远眺》教案

       37.《长城》教案

       38.《采访——口语交际》教案

       39.《绝版的周庄》教案

       40.《废墟》教案

       41.《杨柳》教案

       42.《琵琶行》教案

       43.《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4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45.《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第三册

       46.《元曲二首》教案

       47.《现代诗二首》教案

       48.《外国诗二首》教案

       49.《浅说一首<清明>绝句》教案

       50.《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教案

       51.《纳谏与止谤》教案

       52.《都江堰》教案

       53.《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54.《我若为王》教案

       55.《窗》教案

       56.《雷雨(第二幕)》教案

       57.《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教案

       58.《茶馆(第二幕)》教案

       59.《<论语><孟子>各一章》教案

       60.《过秦论》教案

       61.《促织》教案

       第四册

       62.《路漫漫其修远》教案

       6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64.《合欢树》教案

       65.《邓稼先》教案

       66.《善良》教案

       67.《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案

       68.《“人与月”专题》教案

       69.《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

       70.《古生物与大陆漂移》教案

       71.《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案

       72.《祝福》教案

       73.《故都的秋》教案

       74.《读<伊索寓言>》教案

       75.《三戒》教案

       76.《赤壁赋》教案

       77.《陈情表》教案

文言文实词解释教案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1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教案《第一单元教案》。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反思:

        一、激活起点。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起点,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二、孕伏方法。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

        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一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二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三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一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二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高二语文上册教案五篇

       1.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2. 文言文实词及意思

        文言实词详解: 1、爱 (1)名词。

        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

        《左传》)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谢庄遂安。

        《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ī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 (2)量词。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

        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

        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

        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

        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

        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 '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7、兵 (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战国策》) 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2)动词。

        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

        (《。

3. 课内文言实词解释的必需步骤

        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一般方法有:

        1.字形分析法 汉字的字形结构表示某种意义,分析字形,能帮助理解词的意义。

        2.组词探义法 古汉语中,不少单音词通过与另一同义或近义的词组成双音词。据此,可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3.引申取义法 词义的发展变化,使一些词从表示个别、具体的意义引申为表示一般的或抽象的意义。因此,解词时要分析它们的引申义。

        4.同义推导法 在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的词组或句子之间常有一些意义相近或相似的对应出现,对其中一个词正确理解,就能推导出与之相应的同义或近义词的意义。

        5.多义选择法 有些词有多种意义,应该用选择的方法加以解释。

        6.读音辨析法 有些词的意义往往与读音有关,读音不同,解释也常常不一。

        7.词性活用法 有些实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词性变化现象。因而,应根据句意灵活地理解词的意义。

        8.假借相通法 有时,某个字在句中不论用本义还是引申义都讲不通,这就要借用另一个读音或字形相近的字的意义来解释,找到它的通假字就讲通了。

4.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

5.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忆文言文中的实词

        文言文教学中,实词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在历次的高考中,对文言文的翻译中,实词的准确翻译与否占据了很大的层面,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将文言文中实词准确生动形象地传达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记忆,并且运用到实践之中呢?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学生如果不能够分析理解实词的含义,文言文的阅读就成为了极大的障碍。因此,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实词是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在文言实词的讲述中,必须首先要明白,何为实词?在《古代汉语》中,是这样定义的“凡是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是实词。”即最明了的解释即为:有实在的意义并且有语法意义的词语即为实词。

        实词在具体分类时我们应当明了,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当然在讲述特殊实词如拟声词、叹词时应当注意与虚词具体区分。那么,学生在具体了解了什么是实词,并且对实词有具体的区分意识的时候,对于古代汉语中的实词的讲述就相对容易了。

        一:化简为繁 文言文中实词相对较多,一般文言实词较好记忆,即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差不多,只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转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因此,词义只是扩充。

        如在较多的文言文课文中,许多古代汉语的词语可直接转化为现代汉语,如围,有围困、围剿的含义;无礼,没有礼貌等意思。因此,古代的一个字(词),只需转化为现代汉语的两个字(词)即可。

        在一篇文言文中,此类情况出现较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偏难的词语需加强讲解,在疑难词语的讲述中,需要化简为繁,即书写出简体字的原本意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如“略”字,其篆体文为 像一个人拿着工具种田,又指代侵略的意思。

        又如“拊”,捶打的意思,篆文为一个人用手捶打胸口。像这类较为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金文、篆文等字体来达到表意的特征。

        学生也能够易于理解。因此,在文言文实词的教学中,可以还原字本来的面目,让学生一目了然。

        具体的运用可以根据我国的造字法来确定,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造字法具体讲述疑难字体的讲解,以便让学生能够简单明了地掌握。在众多的字体中,尤以形声字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遇到此类词语时可详细讲述,以便让学生形成遇字即进行研究的心态,此为实词贯穿的第一步。

        二:可以根据句子前后意思理解 文言文属于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母语教学中,学生已经有较强的文学语感,因此,在讲述中,可以根据句子词语前后的意思推出疑难实词的意义。如在《荆轲刺秦王》中,“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在这句话中,“淬”、“濡缕”等词的意思学生较为难以理解,在这里,就可以根据前后词语的意思进行分析:以为用的意思,药为奇毒之药,“淬”有三点水,再加上前后句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淬”的含义,即为沾染、浸染的意思。而“濡缕”根据前面意思,燕太子丹用人来做试验,毒药沾染在身上会怎样?鲜血会怎样?“濡缕”的意思就很明确了,沾满衣裳。

        所以,在文言文实词讲述中,可以根据前后词语的意思推断出疑难词语。达到翻译明了的目的。

        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实词必不可少,在具体记忆时,可根据上述方法明显地将实词记牢,当然,教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言传身教,自身知识的底蕴应该是深厚的,这样才可以达到文言文实词优化的教导。

6.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

7. 高中文言文实词解释

        信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威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诚实,忠诚,信用)

        良将劲弩守要塞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疏君平而信上宫大夫令尹子兰 (信任)

        言必信,行必果 (相信)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困窘,处境困难)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贫困)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穷尽)

        归

        臣请完璧归赵 (归还)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流到)

        法无异辙,殊途同归 (一样的)

        更

        然令远方之守塞,一岁而更 (改变)

        楚起更数国乃至秦 (经过)

        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 (抵偿)

        于是帝尧乃戍之,更得舜 (另外)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更加)

        去买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很好用的呵

高一语文《师说》教案

        1.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不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2、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声中之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听“曲”(播放音乐)

        听一段琶琶曲《十面埋伏》对琶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赏“声”

        1、学生谈听后之感

        2、白居易在听到一曲琵琶后是如何写下他的感受的?(直接进入第二段的琵琶声部分)

        3、诗人是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形象的?(师生同分析)

        三、品“情”

        提问设计: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明确: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四、识“知音”

        设计提问: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

        1、学生讨论。

        2、明确: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

        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4.写作背景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正音。

        3.美读全文: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一人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的语气,一人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的语气。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

        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3.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4.主题归纳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①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②鲜明的感情XX。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问题: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3.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4.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XX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XX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5.高二语文上册教案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原文略)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的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

        六、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七、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八、板书设计:

        窦娥冤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归纳主题

        4、作业设计。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个人通用)

        教材依据

        《师说》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这个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说”作为一种文体,阐述某种观点,学生初中学过《爱莲说》《马说》,对于此种问题有所接触。本单元也学过《过秦论》,从本质来说,具有相似性。学习这篇文章,重点之一,是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的表达思想和见解。

        一、 设计思路

        1、 指导思想

        语文学习,无论《课程标准》的规定,还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师说》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关于“从师”阐述及“老师”的角色定位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计划用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以诵读为主,结合语境及注释,疏通词句,解决文言字词等问题。本课时即第二课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观点;从文本出发,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精神,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主要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质疑探究,表达交流。老师适时予以指导,点拨。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的观点,并赏析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进行阐释论证的;

        借鉴文章的议论艺术,学习对比论证和说理论证方法;

        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并进一步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方法与途径:问题教学法,探究法

        情感与评价:学习作者“敢为人师”的精神;学习勇于从师善于向他人学习的品质。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ppt课件,呈现预设的问题,梳理的文章结构,补充的资料等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阐释论证的。

        设计依据论说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一理念,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如何论证是教学的基本,也是重点。 基于这一设置,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形成思维导图,予以突破。

        难点: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设计依据文以载道,《师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文章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对今天的学习生活仍是很好的借鉴。从文本出发,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精神,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很有必要,但有难度,故确定为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预设三个问题,激发兴趣,质疑探究,老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力图达成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论点,论据,论证,是论说文的三要素。《师说》是一篇阐述从师的必要性的论说文,也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师说》的论证之精妙,探究其千古传诵的原因。(ppt出示学习目标)

        (二) 梳理作者观点,分析论证方法

        1、 诵读课文,提取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概括各段主旨。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2、 学生表达交流,师生点评。

        3、 结合具体文段,分析并交流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设计意图深入研读文本,赏析作者的说理论证(第一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及引用论证(第三段引用孔子从师的事例言论)等论证方法。

        4、小结: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关于从师学习的两个观点,其一是“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者从老师的作用以及从师的必要性予以简洁有力的阐述,接着又对从事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择师的标准进行探究,通过说理论证,从而归纳出第二个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揭露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行径,从批判方面现象中证明第一个观点。第三段,举事例从正面论证第二个观点。第四段交代写作原因并以李蟠“能行古道”即从师之道、择师之道,总结全文,呼应第一段中提出的两个观点。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值得我们写作借鉴。(ppt出示行文结构)

        (三) 研读文本,疑难探究

        一代大儒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梳理完文章的内容及结构,了解了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对文本内容有没有什么疑惑呢?请同学们质疑探讨。(ppt出示预设的三个问题)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我所为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一句,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的“传道”“受业”“解惑”的实质。韩愈所谓的“道”,就是儒家之道,是探讨自然与社会规律、法则的'本质所在。 “师”掌握“道”,学生从师,就是从师之“道” ,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如果教师只是从事简单的文字的教学,“习其句读”而已,不考虑“传道”的首要任务,那就不成其为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是否矛盾?

        设计意图设置此问题,目的在于探讨作者行文的现实针对性: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3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就是“作师说以贻之”的真正原因?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设计意图结尾段,看似交代写作缘由,其实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作为正面论证。

        李氏子“不拘于时,学于余”真是当时社会难得一见的从师之古道,以作者的观点,“古道”,即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这正是作者所大力倡导的。

        (四) 文章的针对性及现实意义探讨

        文以载道,韩愈先生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好的论说文,总是针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思考:你从这篇文章中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你认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从师?

        学生表达交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文本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等内容,揣摩写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尊师”“从师”的良好习惯。

        补充资料(ppt出示):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五)课堂小结

        韩愈先生针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之族不行古道,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深感痛心,有的放矢、旗帜鲜明的提出老师的作用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主要通过说理论证及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文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以及其人不顾流俗、勇于为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时代背景,认识韩愈“抗颜为师”的大无畏精神

        (六)作业布置:

        1、尝试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法写一段200字左右议论性的片段。

        2、孟子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阅读教辅《优化设计》拓展阅读---《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说说你如何看待韩愈的 “好为人师”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进一步理解韩愈其人勇于为师的精神,培养用于相互学习的良好习惯。

过秦论翻译

        根据实际需求编写自己的教案是每一个教师的共同工作,同时自己写的才是最合适自己的。但如果不会写的话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范文,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个人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xx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二)

        教学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窦娥冤》为第一课,所以教师应在第一课时简介戏剧常识:1戏剧的定义。2剧本构成。3戏剧冲突的重要性。

        2、教材分析:《窦娥冤》属于元杂剧,有其不同于一般戏剧的特点,故也应在进入文本之前简介元杂剧的特点:本、折、宫调等。

        3、文本分析:

        ⑴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剧中著名的悲剧,有着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故教学重点之一应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剧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效果的形成,力求通过本剧的学习,使学生对悲剧作品有初步的鉴赏常识和能力。

        ⑵ 《窦娥冤》塑造了窦娥这一光彩的人物形象,作为剧本解读,分析她的性格应为本文学习的又一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1、由回顾初中所学戏剧导入。

2、简介戏剧、元杂剧常识,简介关汉卿及“元曲四大家”。

        3、学生(教师)复述情节,概括大意。

        板书情节:

        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4、突破两个教学重点:

        教师关键两问

        ⑴窦娥身上哪一点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结合文本回答。

        例:反抗性、刚强、善良、孝顺等。重点引导体会其反抗性,师生可共同划出本剧的矛盾冲突示意图,看清窦娥这一弱女子对抗的对象──地痞流氓和昏官,体会窦娥在冲突中没有丝毫犹豫、退缩和畏惧。尤其是临死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更让我们类比想到了另一人物:桑迪亚歌。窦娥就像这位老人一样,她可以被消灭,但恶势力却不能将她打败。(这一解读较成功,学生对窦娥形象的光彩开始有所领悟)

        ⑵ 《窦娥冤》这出悲剧位列世界十大悲剧之中,你认为哪些因素造就了本剧的悲剧效果?

        问题分解为:

        ①什么是悲剧?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②本剧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紧扣“美的、有价值的”这一核心,学生联系窦娥这一人物的光彩就较易理解了。

        附加提示:窦娥这一人物的不幸身世,更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5、 拓展阅读、对比研讨:

        对照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剧情,进一步体会《窦娥冤》的悲剧效果的来源。

6、求异思维,培养质疑精神。

        你敢挑《窦娥冤》的错吗?你认为《窦娥冤》中又没有缺憾之处?

        例:第二折中桃杌审案太过仓促,既不合人物性格,有不合于常理。

        7、作业:

        ⑴积累重点词语

        ⑵背诵《滚绣球》曲词。

        推荐观赏:**《黑暗中的舞者》(一部简约而又震撼人心的悲剧)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四)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

        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通用高中语文教案范文大全(六)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由一篇政论文,一篇史传散文,一篇序和一篇辞组成。本单元这四篇体裁不同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反映了汉魏晋文学成就。

        2.本单元作家作品风格多样。贾谊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作品善于运用不同历史事实的对比来分析利害,在铺张渲染的描写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气势,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司马迁善于描写紧张的斗争场面,让人物在具体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王羲之的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兰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他的书法。陶渊明的文章自然淡泊而内涵丰腴,在内容上一扫魏晋玄学佛理的虚缈空幻,代之以田园生活人情物态的清新淳朴,表现出真率超脱的精神面貌,辞句上摒弃骈偶雕砌,返于明白省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一定量的重点实词、虚词,为一些多义词归纳义项,了解常见的文言句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3.了解“论”“序”“辞”等文体特点。

        4.了解汉魏晋散文、辞赋发展状况。

        5.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6.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爱国精神,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词义及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是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知识准备;根据语境猜度词义,理解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准备。要想使高中文言文教学不搞成大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教学重点应确立于教给学生判别词义的方法和推断词语用法的方法,提高学生判别词义的能力和推断词语用法的能力。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过秦论》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通过在鸿门宴前后项、刘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展现项羽的率直、轻信以及在政治斗争中过于单纯的性格特征。学生可以学习贾谊的论说技巧和司马迁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写作。

        四、单元教学设计

        1.以朗读带动理解,加强语感训练。正确读出句子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含义,以准确的感情朗读作品可以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2.深入分析作品,了解这四位作家的创作风格,为提高鉴赏水平打基础。回忆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特点,比较分析《过秦论》写作特点,了解贾谊的创作风格。深入分析《鸿门宴》、《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与语言特点,了解司马迁、王羲之和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3.小结本单元学习的知识要点,对知识点加以系统化。

有谁有苏教版高中语文、旧版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所有说课稿?或是在哪下载哪?

       两汉贾谊的《过秦论》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

       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

       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

       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

       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扩展资料:

       《过秦论》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soft/list.asp?classid=448

       《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 8.00 KB 2008-09-22 1

       · 高一《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高一语文《呐喊》自序说课及教案 13.0 KB 2008-09-10 3

       · 高一语文说课及教案《呐喊》自序《呐喊》自序说课教案《呐喊》自序是高中语文二册第三单元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说教材:1、地位及教学目的:它是议论文单元四篇文章中第三篇,虽属...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未知 2008-08-26 4

       ·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二、说教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作文教学思维训练《挖掘生活之源》说课稿 未知 2008-08-18 3

       · 一、说课题《挖掘生活之源》是作为作文思维训练的基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面对作文任务时,不知“文从何来,情由何生”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勿庸置疑,作文源于生活,是生活基础上的思维结晶。学生初步懂得了生活素材...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作文联想训练说课稿 未知 2008-08-18 3

       · 一、指导思想:1、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大纲》出发,着眼于“学生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大纲?教学原则》。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也是素质...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鸿门宴》说课材料 高一语文说课 未知 2008-08-13 11

       · 《鸿门宴》说课材料《鸿门宴》是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单元的讲读篇目,由七个段落组成,节选自司马迁的文史名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它记载了推翻秦王朝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劝学》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未知 2008-08-03 30

       · 《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第一篇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是先秦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观点。《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未知 2008-07-27 16

       ·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未知 2008-07-27 11

       ·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高一年级第二册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读〈伊索寓言〉》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杰作。本文选编在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都是...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过秦论》说课稿(详案) 未知 2008-07-20 32

       · 《过秦论》说课稿(详案)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二、说教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故都的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说课稿 未知 2008-07-15 29

       · 《故都的秋》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出自职业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基础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第二篇。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本单元...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再别康桥》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说课稿 未知 2008-06-22 73

       ·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说教学目标,重点、...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我与地坛》说课稿 未知 2008-06-22 31

       ·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单元教学理念: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7.00 KB 2008-05-27 63

       · 人教版高一语文说课稿:《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教材分析(说教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致大海》说课稿 未知 2008-05-13 44

       · 《致大海》说课稿——高一语文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听听那冷雨》(节选) 未知 2008-04-19 74

       · 《听听那冷雨》(节选)说课稿关于教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说课稿 《山居秋暝》 未知 2008-04-17 79

       · 《山居秋暝》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近体诗六首》,本课用四课时教读和自读,现在说的是第一课时《山居秋暝》的教读。二、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 未知 2008-04-17 52

       · 《杜鹃枝上杜鹃啼》说课稿课题《杜鹃枝上杜鹃啼》[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第一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整个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本文是篇小品文。编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阅读”部分...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说课稿 未知 2008-04-17 45

       · 《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说课稿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一、教材分析与处理本课...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宽容〉序言》说课稿 未知 2008-04-17 46

       · 《〈宽容〉序言》说课教案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

       运行环境:Win9X/2000/XP/2003/ 授权方式:免费版

       /down.asp?cat_id=17&class_id=236

       ·高一《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

       高一《这个世界的音乐》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这个世界的音乐》。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二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第四篇。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三篇文章对如何抓住学好说明文的关键问题作了铺垫,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

       ·《孙权劝学》说课稿

       《孙权劝学》说课材料 一、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新闻记者......

       ·新编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材料

       新编高中语文《鸿门宴》说课材料 《鸿门宴》是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单元的讲读篇目,由七个段落组成,节选自司马迁的文史名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它记载了推翻秦王朝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完整,生动地刻......

       ·夹叙夹议作文评讲与指导说课稿 写作分析指导课

       夹叙夹议作文评讲与指导说课稿韩文平教学课型:高三写作分析指导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1 对12校联考优秀作文的评讲和分析 2 夹叙夹议文章的注意事项 3 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作文比较 4 写作练习 一、 教材分析(一)教材背景分析 本次......

       ·作文联想训练说课稿

       一、指导思想: 1、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教学大纲》出发,着眼于“学生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大纲?教学原则》。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当然记忆也极其重要,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创造力——即联想和想象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高一年级第二册第一课时)学校:成都树德中学 姓名:黄静 一、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读〈伊索寓言〉》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是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杰作。本文选编在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都是一些文艺随笔类文章。这类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

       。我说课的文章是 烛之武退秦师。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从五个部分加以说课。 第一部分 说教材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弘扬民族文化。《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是高中语文第......

       ·高中语文说课稿 《陈情表》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李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陈情表》。(板书:《陈情表》)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第一个方面:说教材(板书: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陈情表》是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表,向皇帝上书陈述请求的一种......

       ·高中语文说课稿 《劝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荀子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劝学》。(板书:劝学)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第一个方面:说教材(板书:说教材)首先,我说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劝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先秦诸子散文。第一篇孟子的《寡人......

       ·《琵琶行》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三)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语文(必修三)课本古典诗歌单元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高中语文第二

       《米洛斯的维纳斯》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七部分展开论述: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涵着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说课教案

       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七首》里面的一首词。 本单元主要是鉴赏唐宋诗词。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作为一名高中生,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作为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的柳永自......

       ·《病梅馆记》说课稿 高中语文第二册

       《病梅馆记》说课稿 目的: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说明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和教学实施步骤。重点: 说明教材特点及其教学实施方法。一、关于教材《病梅馆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课。作者龚自珍。由于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病梅馆记》说课稿 高中语文第二册

       《病梅馆记》说课稿 目的: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说明教学中对学法的指导和教学实施步骤。重点: 说明教材特点及其教学实施方法。一、关于教材《病梅馆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外自读课。作者龚自珍。由于作者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呐喊>自序》说课稿

       《<呐喊>自序》说课稿各位老师:我今天说的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序言的第一课《呐喊自序》,本文是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 结合单元教学目的、教材本身特点,结......

       ·《过秦论》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二、说教材《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 《腿与丑腿》说课稿

       腿与丑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美腿与丑腿》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说理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目标是品味这些散文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

       ·高中语文第二册说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说课案 《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

       ·高一语文说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节选)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节选)说课稿 关于教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

       ·高中语文必修一《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我有一个梦想》。现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

       ·人教版高一必修2《<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三《泪珠与珍珠》说课案例

       说课内容:一、说教材 1、课文地位本课文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的第三单元。第三册高中语文以古代诗歌和古代、近代、现代散文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占据了两个单元。本课所在第三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说课稿

       《要善于想象和联想》说课稿 课题《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板书],选自人教社版,高中一年级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必修本第一册“写在、口语交际”部分第三单元第一课。说课内容共分三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课内容是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写作指导。关于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旧教材中没有单独编......

       ·广东版语文必修2《菱角的喜剧》说课稿

       《菱角的喜剧》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说课的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我说的是第三单元散文篇第10课。 2、 说编写意图和教材地位: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菱角的喜剧》正是体现了......

       ·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歌词四首说课教案

       歌词四首说课教案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歌词四首》,它是新教材广东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歌单元扩展阅读中的一课。我的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它们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教后自评。 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节选)说课稿

       关于教材《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一篇文章。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会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一下《边城》说课稿

       一 说教材:《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是高中小说学习的起始点,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一下《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

       ·高中一年级语文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拿来主义》说课稿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

       今天关于“过秦论教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过秦论教案”,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