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翻译_苏轼后赤壁赋翻译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后赤壁赋翻译”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后赤壁赋字词翻译
2.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3.苏轼《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4.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音
5.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6.苏轼《后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后赤壁赋字词翻译
后赤壁赋字词翻译有步自雪堂、临皋等。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赤壁赋全文翻译如下: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赤壁赋赏析10条:
1、情景交融:苏轼在赋中巧妙地融合了赤壁的自然景色和历史故事,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他通过对赤壁的壮丽景色和历史遗迹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2、富有诗意的语言:苏轼在赋文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和贴切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赤壁的美丽景色和历史的厚重感。
3、人生哲理:赋中表达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赤壁的历史故事,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如何活得有意义,而不是过分执着于功名利禄。
4、情感抒发:苏轼在赋中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超脱,他主张我们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这种情感抒发是苏轼情感价值的核心,也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5、自然与历史的融合:赋中自然景色和历史故事的融合,展现出一种自然与历史的和谐统一。这种融合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力量和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6、对历史的反思:赋中对赤壁的历史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反思,使读者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反思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
7、形象的比喻:苏轼在赋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8、富有哲理的思考:赋中充满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是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更是对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探索。这些思考展现了苏轼的哲学思想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9、细腻的心理描写:在赋中,苏轼通过对自己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心理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思想和情感。
10、对时间的思考:赋中对时间的思考表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他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描绘,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对时间的思考不仅是对生命的思考,更是对人类存在的探索。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具体如下: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创作背景:
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音
苏轼: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这篇《后赤壁赋》,为元丰五年(1082)十月重游黄冈赤壁时所作。开头交代作者和两位客人从他的黄州新居雪堂回到临皋住所。雪堂筑在长江边的东坡,与临皋馆相去不远,中间只隔着黄泥坡。已经是十月中旬了,霜花满地,树叶尽落,在月光下走路,人影在地,影随人行,仰见明月,相顾而乐,于是行歌互答,借以抒发愉快的心情。值此良宵,月圆人欢,可是作者心中忽然想到在此月白风清的良夜,“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不免有几分缺憾。这时,客人拿出鲜鱼,妇人拿出美酒,有鱼有酒,兴致顿时高起来。通过这段描述,写出见月而乐,欲鱼而有鱼,欲酒而有酒,无一不令人欣然而快。于是趁兴复游于赤壁之下。此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清幽。然而初冬的赤壁江面已无初秋的风采。作者对自然界的变化如此迅速十分震惊。因二客不能陪游,作者只好独自“履巉岩,披蒙茸”,“划然长啸”,这发自己口的啸声在寂静的赤壁之夜却产生了“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回音。作者对这种由自己造成的境界也深感“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孤独寂寞而悲。显而易见,由心境的欢乐到心境的悲恐,其情绪转换缘由是冬日赤壁景观的变化和他独游赤壁的经历。
在最后一段里,梦中道士又问他“赤壁之游乐乎”,这看起来又由悲转到了乐。实际上这是作者故设之笔。赤壁变化如此迅速,它使作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乐从何来呢?这其中隐含着难以诉说的忧伤。那夜半横江而来,掠舟而去的孤鹤和梦中俯而不答,不知去向的道士,都是那样地神秘虚幻,竟然是两相幻化,虚实难分。而这正是作者苦闷人生所产生的一种心灵折光。究竟是真中的梦,还是梦中的真,是孤鹤化而为道士,还是道士化而为孤鹤,也许象庄周化蝶一样,难以辨说清楚,留给作者的也只能是“不见其处”的渺茫。这样的结尾空灵玄妙,难人寻味。
本文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而给予生动逼真的描绘,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钩勒出初冬黄冈月夜的清肃景色,宛然如画。尤其是作者舍舟登陆独游赤壁一段,写得有声有色。不但在词语上精心搭配,讲究对称美和音乐美,而且用了色泽浓、形象感强的语汇。如写山险则用巉岩,写草深则用蒙茸,状怪石古木则用虎豹、虬龙。用草木震动、山鸣谷应来形容静夜长啸声的远扬四野。用悄然、肃然、凛乎来描述感受的层层深化,写尽了初冬赤壁之夜的幽峭凄冷。
和《前赤壁赋》一样,《后赤壁赋》继承秦汉古赋主客问难的结构模式,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手法写赋,冲破律赋的束缚。不仅在赋中熔铸诗情画意,而且畅论哲理。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在艺术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如果将两篇赤壁赋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前赋中的赤壁矶前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写的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从游览范围看,前赋中的主人公未出舟中,仅“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赋则“摄衣攀跻,无奇不探”。就同游者而言,前赋是舟中与客共游,后赋则舍舟而独游;前赋同游二人,后赋则三人。从游览心情看,前赋从客人着笔,写客人由悲转乐,兴发而更酌,后赋则从主人着笔,言主人兴尽而登舟。两赋的结尾;前赋以主客醉卧舟中作结,而后赋则以归梦道士作结。前赋以谈论哲理取胜,后赋以叙事写景见长。前赋的主题为“万物皆变,兴亡倏忽,无须以得尖萦怀”。后赋的主题为人生如梦,变化无常。若将两者对照参读,细细品味,会有意想不到的妙趣。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后赤壁赋》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书法作品
《后赤壁赋》原文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歌,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
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后赤壁赋绘画作品
《后赤壁赋》原文注音版:
hòu?chì?bì?fù
sòng?dài?:sū?shì
shì?suì?shí?yuè?zhī?wàng?,bù?zì?xuě?táng?,jiāng?guī?yú?lín?gāo?。èr?kè?cóng?yǔ?guò?huáng?ní?zhī?bǎn?。shuāng?lù?jì?jiàng?,mù?yè?jìn?tuō?,?rén?yǐng?zài?dì?,yǎng?jiàn?míng?yuè?,gù?ér?lè?zhī?,háng?gē?xiàng?dá?。
yǐ?ér?tàn?yuē?:“yǒu?kè?wú?jiǔ?,yǒu?jiǔ?wú?yáo?,yuè?bái?fēng?qīng?,rú?cǐ?liáng?yè?hé?!”kè?yuē?:“jīn?zhě?báo?mù?,jǔ?wǎng?dé?yú?,jù?kǒu?xì?lín?,zhuàng?rú?sōng?jiāng?zhī?lú?。gù?ān?suǒ?dé?jiǔ?hū??”guī?ér?móu?zhū?fù?。
fù?yuē?:“wǒ?yǒu?dòu?jiǔ?,cáng?zhī?jiǔ?yǐ?,yǐ?dài?zǐ?bú?shí?zhī?xū?。”yú?shì?xié?jiǔ?yǔ?yú?,fù?yóu?yú?chì?bì?zhī?xià?。jiāng?liú?yǒu?shēng?,duàn?àn?qiān?chǐ?;shān?gāo?yuè?xiǎo?,shuǐ?luò?shí?chū?。
céng?rì?yuè?zhī?jǐ?hé?,ér?jiāng?shān?bú?kě?fù?shí?yǐ?。yǔ?nǎi?shè?yī?ér?shàng?,lǚ?chán?yán?,pī?méng?róng?,jù?hǔ?bào?,dēng?qiú?lóng?,pān?qī?gǔ?zhī?wēi?cháo?,fǔ?féng?yí?zhī?yōu?gōng?。
gài?èr?kè?bú?néng?cóng?yān?。huá?rán?zhǎng?xiào?,cǎo?mù?zhèn?dòng?,shān?míng?gǔ?yīng?,fēng?qǐ?shuǐ?yǒng?。yǔ?yì?qiāo?rán?ér?bēi?,sù?rán?ér?kǒng?,lǐn?hū?qí?bú?kě?liú?yě?。
fǎn?ér?dēng?zhōu?,fàng?hū?zhōng?liú?,tīng?qí?suǒ?zhǐ?ér?xiū?yān?。shí?yè?jiāng?bàn?,sì?gù?jì?liáo?。shì?yǒu?gū?hè?,héng?jiāng?dōng?lái?。chì?rú?chē?lún?,xuán?shang?gǎo?yī?,jiá?rán?zhǎng?míng?,luě?yǔ?zhōu?ér?xī?yě?。
xū?yú?kè?qù?,yǔ?yì?jiù?shuì?。mèng?yī?dào?shì?,yǔ?yī?pián?xiān?,guò?lín?gāo?zhī?xià?,yī?yǔ?ér?yán?yuē?:“chì?bì?zhī?yóu?lè?hū??”wèn?qí?xìng?míng?,fǔ?ér?bú?dá?。“wū?hū?!yī?xī?!wǒ?zhī?zhī?yǐ?。
chóu?xī?zhī?yè?,fēi?míng?ér?guò?wǒ?zhě?,fēi?zǐ?yě?xié??”dào?shì?gù?xiào?,yǔ?yì?jīng?wù?。kāi?hù?shì?zhī?,bú?jiàn?qí?chù?。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雪堂:苏轼谪居黄州后,在东坡筑室,名曰雪堂。
②临皋:在黄州城南,濒临长江。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惠院,不久迁居临皋。后东坡雪堂建成,家属仍居临皋。 ③黄泥之坂:由雪堂至临皋必经之路。 ④松江之鲈:松江即吴淞江,古代记载江中出四鳃鲈鱼,其味鲜美。唐以后专以今上海市松江县产的鲈鱼称松江鲈鱼。
⑤断岸:陡峭的崖岸,指赤壁。
⑥几何:没有多久,指距上次七月十六日之游未久。
⑦摄衣:提起衣襟。
⑧履巉岩:踏着高峻的山岩。
⑨披蒙茸:拨开茂密的乱草。
⑩踞虎豹:蹲坐在状若虎豹的山石上。
登虬龙:跨过状如虬龙的古木。虬龙,传说中有角的小龙。盘曲的树干似之,故以代称。
危巢:高巢。此句意为攀扶着有高巢的树。
“俯冯夷”句:冯夷,水神名,相传他溺死于河中,为河伯。句意是说往下俯视大江。
玄裳缟衣:黑色下裙,白色上衣。鹤羽洁白,翅旁及尾部呈黑色。这里借人的服色以说鹤的毛色。
蹁跹:一本作“蹁仙”,或作“翩”。形容道士步履飘忽之状。又以形容鹤的舞姿,如杜甫《西阁曝日》诗:“翩山巅鹤。”这里双关道士与鹤的步态。
畴昔:往日。畴字是语首助词,无义。“畴昔之夜”,这里指昨夜。
悟:一本作“寤”,意同,均作“觉醒”解。
文章鉴赏
《前赤壁赋》是记夏历七月十六夜的江游,本篇是记十月十五夜的江游,读者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的景物的变化。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派新秋的景象;后赋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初冬江上之景。除了时令景色外,两次夜游的起兴和游程也大不相同。第一次是有目的、预先计划好的月下泛舟,人不离舟,所写的只是江与月,感情和议论也围绕着江与月而发,一气贯彻;这一次却并无江游的预谋,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才再度泛舟的,而且还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得多,展示的景色也因之而繁富。但更重要的区别是,前赋是作者以自己出面,发表了一篇议论,写的是舟中发生的实事;后赋则用道士化鹤这一俨然是印证前赋“羽化而登仙”的虚幻故事,作为 *** 也作为余韵,以抒发超脱的情怀。对这两赋的意境,清代批评家金圣叹的领会颇为高明,他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道:“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把前后两赋的异同和关系说得相当透彻。
如果道士化鹤掠舟而过又到斋中相见不是托之于梦幻,那就变成一个荒诞的神怪故事,情趣也就因之顿减了。作者将这情节置之于若疑若信的恍惚的梦境,便觉得满纸空灵奇幻之中,作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真实可信的。鹤是实体,梦中的道士为鹤的化现,是作者的积想所致的幻觉。从这个幻觉中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了。
此赋的写景,一向被历代文评家所推赏。其杰出之处在于不假辞藻,自然而工致。如首段的“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第三段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等语,全用白描,却给人以清新之感,字面质朴而诗情丰腴。这是诗人突入了自然之后,汲取了风景的精髓,以简约平淡的语言给以准确表达的缘故,其风味极像陶渊明的诗句。苏轼在古代诗人中最倾服陶渊明,自称“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所述)。爱陶心切,便不知不觉追求着陶渊明“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境界。
写景写得好,是因为景中有情。所谓景中有情,不一定是在刻画景物时寄予感慨,而在于所刻画的对象中透露出作者的视角,作者对景物的体会,也即是有作者的诗情在内。于是风景与人格一致,达到了方苞所谓“胸无杂物,触处流露,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评此文引)的主客观契合的创作心理状态。
此赋的散文味更重,但音律依然有韵文的铿锵。好几处押的是“藏韵”,有如书法笔画中的藏锋。如第二段“藏之久矣”的“久”,与上句“酒”押韵;第三段“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识”,与前面“尺”、“出”押韵;“盖二客不能从焉”的“从”,与前面“茸”、“龙”、“宫”及后面的“动”、“涌”、“恐”押韵;“听其所止而休焉”的“休”,与前面“留也”的“留”和“舟”、“流”押韵,韵字后面均带虚字作尾,都必须在诵读时才能体察。赋的古义为诵,古人称不歌而诵的为赋,赋原是要诵读才能诵出滋味来的。
好了,关于“后赤壁赋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后赤壁赋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